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外勞歧視的海外版

11-14-2011劉進興

(駐美堪薩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只是民間單位)

劉姍姍事件的三個警訊
外交官劉姍姍違反美國勞動法令被捕,丟盡台灣的臉。駐美代表袁健生說:「女傭是政府僱用的,不是個人問題。」把責任完全由國家攬起來,並不妥當。這件事情的處理,應該內外有別;對外應保衛國家主權及形象,對內則徹底究責。
劉姍姍事件傳達了3個警訊:首先,外交官豁免權被限縮,並且未經協商逕行逮捕,顯示台美外交出了問題。
政府對外固應抗議,對內則應檢討。外交休兵到了如此被人看不起的地步,誰該負責呢?

和中方做生意不划算

(11-14-2011一賢)
午後有事找測試工程主管,看到他和品保主管及設計課主管在會議室,面色凝重地好像在討論客訴問題。
以放鬆自在的心情,在一旁聆聽,才知道又是中國最大客戶的生產線又出問題。這樣的事件一年多來已經有三、四次,設計課主管說每次都發生在假日。
台灣廠商喜歡跟中國大廠做生意,因為貪圖市場大,可以增加經濟規模,降低總體成本,而且語言又是相通,以為溝通容易。我的感覺跟中國做生意是最不划算的,雖然品質要求不高,價格要的是最低,低到只夠材料成本;相對地,他們的人員素質不高,工程能力弱,而且霸氣十足,常常是秀才遇到兵,不很講理的強硬要求,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我們公司的品質一向很好,品質服務更是沒話說。以前日本大客戶對品質要求最嚴格,即使只是一顆不良品,他們可以來來回回,一次又一次不斷要求,直到找到真正的問題原因,提出改善方案,並且追蹤到改善完成為止。我們堅持給客戶最由衷的服務,鍥而不捨,終究贏得日本客戶的肯定與重視。
日本人素質高,對自己的要求也嚴謹,比較不會反映不合理的問題,而且會給適當合理的分析時間。中國客戶就不一樣,以這件客訴為例,昨天才發現的問題,要求今天下午六點以前要下結論,讓他們可以出貨。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集會遊行法》是另類戒嚴

(11-13-2011一如)


    觀看野草莓記錄片,才知道他們所說的《廣場》(自由廣場),就是中正紀念堂。野草莓,帶刺,表示不能隨便讓人亂吃。
    江偉華導演說,他本來不是對公眾事務熱衷的人,到《自由廣場》拍照野草莓運動,吸引我的是這群人流動的能量,看著他們面臨可不可以跨越黃色的封鎖線、討論是否會被貼標籤、如何用錢、是否還要持續下去…覺得要進行這樣的活動不簡單,就主動幫忙拍記錄片。
    張鐵志,關心社會運動,一開始他建議草莓運動要去行政院抗議,才會有效果。他參與前面二十天活動,後來離開,這個運動被高度低估,是失敗的運動,造成參與的學生有運動傷害ps.抗爭了這麼久,政府不在乎,沒得到支持,還被抹黑俱政治色彩… ),不敢回來看此記錄片。
他覺野草莓運動很棒!學生們面對群眾情緒失控,吵架,會勸架,耐心面對群眾,這是有史以來最漫長的學生運動,只是社會幼稚化,給與貼標籤。
學生們的困境是,藍綠問題與民眾的自主性。為何陳雲林來台灣,政府如此緊張?這是個謎!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效忠斯土斯民才是「公民」

(11-11-2011一三)
很多泛藍的朋友說2012年如果政黨再次輪替,兩岸就可能出現直航停飛、台商停電、日月潭靜止了言下之意,就是只要北京中央一句話,台灣就感受到風雲變色了。
這句話,或有可能成真,因為在國民黨一廂情願的親中政策中,中國當然予取予求。在中國的眼中,國民黨只是統戰佈局下的一顆棋子。
2000年總統選舉,民進黨當選。統治台灣長達50年的國民黨,一時嚐到了失去政權的苦果,遂開始以在野黨的身份回到宗主國-中國取暖,企圖東山再起。國民黨以一黨之私,以犧牲斯土斯民的國家主權換取中國支持再執政,一個在野黨就敢這樣肆無忌憚、無法無天,更何況執政。

從噤若寒蟬到全面失憶

(11-11-2011一湛)
有一個小女孩,從小乖巧伶俐又孝順,為了解決家裡孩子眾多食指浩繁的問題,她早早的離開家門遠渡重洋,到遙遠的地方去披荊斬棘,克服了種種的困難,好不容易蓋了簡陋的房子遮風避雨。
這時候來了一群海盜,強迫徵收她的房子,因為力量微薄,她只好含淚遷出,胼手胝足再去蓋另一個房子,好不容易又可以安家落戶,又來了一群更兇猛的人說他是家鄉來的,為了恢復一個已經滅亡她也沒見過面的的大戶的聲譽,必須捐出她的所有以供軍費,基於對家鄉的遙遠的懷念她捐出了所有。
沒想到戰爭很快結束,戰勝者進入這塊土地,不但收走一切,強迫大家改變髮型服飾,而且因為曾經資助反抗軍所以受到嚴加看管,在不平等待遇中她慢慢長大,繼續默默的耕耘她的家園。
忽然有一天又來了一群人,說那個每年來收稅的人在遙遠的地方被打敗了,把她的家園當賠償送給他了,她努力的反抗想要捍衛家園,但因為武器輸人家一大截,遍體鱗傷後只好接受這個多乖的命運。再重新學一套語言、換一個姓氏、改變她的髮型和服飾,無奈的繼續成長,她永遠沒有忘記的是她的認真勤快和建立家園的心願。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中國學生在美國的爆炸性成長

 (11-10-2011一律節譯)

這篇文章是《紐約時報》和《高等教育紀事報》的共同研究報告。《高等教育紀事報》是大學教授、行政人員、以及其他對學術感興趣的人,每天新聞,意見,和評論的來源。 Tom Bartlett 是《高等教育紀事報》意見和研究專欄的資深作家。Karin Fischer 是國際教育的資深記者。

試想美國大學有意在中國設立小閘門,讓學生的數量穩定流入,他們將受到一股洪流的衝擊,而這已成為事實。俄亥俄州州立大學今年就收到將近2,900名中國大學學生申請函;座落在麻省西部的曼荷蓮女子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的大一新生竟有可能全是中國學生;今年秋季,在北京的一場國外大學招生展中,就湧進了三萬人潮.....

主辦這場招生展的公司最後發現:百分之九十的申請人所提出的推薦函是假的,百分之七十的論文是請他人代筆的,百分之五十的高中文憑是偽造的,百分之十的學術獎狀和獲獎事蹟是子虛烏有的。這項報告預測:當越來越多的學生湧入美國時,這種「造假的申請風潮」將日趨嚴重…

吃定臺灣人的軍頭

(11-10-2011一三)
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今天舉行會員大會,總統應邀出席致詞,出席大會的退役上將紛紛表達挺馬的立場,郝柏村等退役將領發表「唯一支持馬英九」
郝柏村說:「當軍人不只是『職業』或『事業』,也是『志業』,而這『志業』就是捍衛中華民國憲法和三民主義,支持總統連任,才符合當軍人捍衛中華民國的志業。」
許歷農表示:「今天我們沒有戰場可以再供我們馳騁,我們今天的戰場就是選戰。今天選戰的情勢,是代表中華民國的馬英九總統,和想顛覆、消滅中華民國的蔡英文主席的纏鬥...
明明知道馬芬(Muffin)已經酸了,還要逞強下肚;明明知道軍隊國家化是民主常態,卻還要顛倒是非、逾越常軌。吃壞肚子事小,但興風作浪、破壞體制,甚至不服輸、引發軍事政變,則會嚴重傷害2300萬同胞的情感,更讓國家陷於萬劫不復的動亂。

艾未未被缺席.台灣人不能缺席

 (11-10-2011邱銘哲)
艾未未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藝術家,被英國《藝術觀察》雜誌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藝術人,歐美多所知名大學授予艾未未博士、教授、院士等榮譽學銜,「國際天文學會」還把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艾未未星。艾未未更是中國當局眼中的滋事份子,理由是,用艾未未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當你試圖了解祖國,你已走上犯罪的道路」。
今年1029日到明年129日,艾未未的作品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展覽主題是「缺席」。因為艾未未在這場展覽中 缺席了。今年43日,艾未未準備搭機赴台籌辦這場展覽,卻在上飛機前,在北京被邊檢警察帶走,之後,官方指控他涉及經濟犯罪。
80天後,艾未未終於獲得交保,條件是一年內不能離開北京、不能上網、不能接受採訪。111日,艾未未收到北京稅務局的罰款單,金額高達1500萬人民幣,限期15天納畢,於是有了網路上「成為艾未未債主」行動。
對於艾未未的缺席,台灣政府責無旁貸,理應盡一切努力協助艾未未出境工作。然而,馬政府不但沒有作為,期待親自來台參展的艾未未,也始終沒有收到邀展單位北美館發出的邀請函。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不願面對歷史錯誤的政治人物

 (11-09-2011一湛)
《中時電子報》114日報導:為中華民國百年慶生,旅奧鋼琴家成慶齡受邀回台演奏,生父韓若春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她從小沒見過生父一面,父親冤死時,她才5歲,什麼都不知,原名韓蔡卿父與蔡秀蘭的獨生女。母改嫁,她也改名。雙十期間赴「檔案管理局」,驚見生父槍斃前遺容、寫給她的遺書,以及蔣介石批紅字「這種犯罪應判最重刑期……」,她崩潰了!
4年前成慶齡回台,只領到補償金和一本判決書,她很不甘心,因為一生從未見到父親相片。演奏會後的107日,施明德夫婦帶她到國家檔案局,尋求父親的判罪檔案,經過千辛萬苦請來田秋堇柯建銘立委,終於找到被囚禁近半世紀的遺書,以及死刑執行前和執行後的相片,從遺書中,她才知道父親在調查局被嚴刑拷打逼口供的真相。
她要求檢閱包括自白書等所有父親檔案,但「檔案管理局」只提供「遮掩」的檔案,甚至抽掉檔案,理由是未經第三人(告密者)同意,不得提供檔案給受難者家屬。成慶齡發現這個國家,竟延續戒嚴時代的作為。
生父韓若春少校身經抗日和國共內戰,1950年代末,他批評蔣介石領導無方,導致貪官汙吏橫行……有人舉報他們結夥要叛亂造反(敢檢舉匪諜就可拿獎金新台幣20萬,50年前的20萬!),一到調查局在嚴刑拷打後被迫自白:「在大陸參加共匪組織,來台灣潛伏,有天社會動亂時,要跟共軍內攻外應乘機造反…」。先生被推舉為案頭首領,因叛亂罪名送軍法處判處死刑。1963年被槍斃處死,生前11個月與施明德關在同一個牢房。

連私領域都不尊重人的總統

 (11-09-2011楊憲宏)
李登輝前總統因大腸癌開刀住院,馬英九總統強行前往「探病」,引發社會議論,李前總統在病中感嘆:「醫院是病人來的地方,玩政治的,不要來醫院。」算是苦口婆心,可惜,恐怕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更糟的是,大多數隨「兵」起舞的媒體,非但黑白不分,竟連最基本的「新聞專業」,查證事實的工作也馬虎,更甚的是,明知事實是錯在馬英九陣營「硬闖」,卻隱而不發,莫非大量競選文宣預算已發揮了效果,不論藍綠媒體都被「大清洗」了?
事件的過程是這樣的,李前總統十月三十一日身體檢查發現大腸癌,十一月一日在榮總開刀割除,十一月二日清晨八點鐘從加護病房移到22樓的總統病房,此時,22樓也已佈置成加護病房的規格。
早上10時,總統府來電表示馬英九總統要來探病,「李辦」表示,雖已移入22樓,可是仍在「加護」狀態,因為除了開刀的因素外,還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的各種問題要微調,醫護人員必須24小時全時照顧,院方醫囑為「不宜見客」,最重要的議題是李前總統發燒,肺部有感染,必須進行感染管控。
可是,總統府仍於下午4點鐘,先由蕭副總統秘書來探詢讓馬總統探病的可能性,遭婉拒,理由如上午10點鐘,情況未變。20分鐘之後由祕書長親電,馬英九總統「決定」一定要去探病,不管「李辦」如何解釋「不宜」,秘書長表示「老闆一定要去,擋不住,拜託了。」而且說明馬英九已在飛機上,下機就直往榮總。隨後 4點半前後,所有記者都接到簡訊,馬總統將前往榮總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