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統獨的五大迷思

07-10-2011王景弘

卜睿哲(翻攝自網路)
遠在1990年代初期,台灣開放與中國交流及協商,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白樂崎便忠告,台灣要與中國打交道,必須先凝聚內部共識。二十年過去,馬英九持大中國意識向中國暴衝,引起台灣意識派強烈質疑,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還是一句老話:台灣要先尋求內部共識。
台灣在戰後混淆的政治環境,國共內戰的後遺症,國民黨在台灣的分化與中國意識教育,和中國以民族主義替共黨專制張目,不顧民主與現代國際法觀念的霸權思維,使台灣的國家認同糾纏不清,凝聚內部共識成為繁複不堪的工程。
台灣國家認同及因此而來的與中國關係之定位,基本上有兩派分歧的立場,即中國意識派與台灣意識派。在國共內戰失敗流亡的國民黨政府,及贏家的中共政權,為政治利益,蓄意把兩派稱為「統一」與「台獨」。

初讀這首詩歌「中國孩子」

 (07-10-2011一虹)

讀這首中國民謠歌手創作的詩歌「中國孩子」~由文字中對中國的苦難,起初無感,帶點恐懼,好似給中國觀光客的不良印象佔據玷汙了!

不要做克拉瑪依的孩子,火燒痛皮膚讓親娘心焦;
不要做沙蘭鎮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著;
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吸毒的媽媽七天七夜不回家!
不要做河南人的孩子,愛滋病在血液裡哈哈的笑;
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爸爸變成了一筐煤,你別再想見到他!

但再聆聽周雲蓬,卻被聲音傳達的「苦難的美感」深深震撼到,尤其那句~

還不如曠野中的老山羊,為保護小羊而目露兇光!
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爸爸媽媽都是些怯懦的人!
為證明他們的鐵石心腸,死到臨頭讓領導先走!

情感的呼喚需要「親臨現場」,好的作品就會牽著我們的手親自走一趟!不能感動人,是因為我們「寫(說、唱)的還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