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11一心)
在「捷運西門站」下了公車,沿著中華路往南繼續走,依著腦中地圖,尋找「廢墟建築學院」。今晚,那兒有個台北藝穗節的演出節目,《SQUAT/臨蹲》。
由於離演出時間還早,南瑪都颱風夾帶的風雨,又讓台北城的空氣異常清新,於是,故意繞道,任自己迷路在這個求學時期經常出沒的一區。經過東吳大學城區部,貴陽路上的小吃店居然還在,還有國軍英雄館,國軍文藝中心,西區福利站…,在都市地景迅速變化的今日,這些建築物的存在,彷彿時空膠囊,那些曾被封存起來的感覺,就在今夜的細雨微風中,溶解、釋放。
那是個還有愛國歌曲行進比賽,與「保密防諜人人有責」作文比賽的年代,每當看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在清晨的微光中冉冉升起,或是欣賞學校樂儀隊整齊劃一的動作時,內心會有一種無以名狀的澎湃情感,那時候,將此種情緒稱作「愛國」。儘管,要從一個島嶼去想像一個大陸家國頗為抽象,甚至,有些難度,但是,訓練有素的自己,對那葉秋海棠的情感,植得很深,甚至超越腳底下這塊番薯形狀的島嶼。
再更深一層地剖析,撐托並強化此股「愛國意識」的,似乎是國際外交上的孤立無援感,是一種生存的被脅迫感。
台灣,是世界史上(除了金門、馬祖)施行了戒嚴令最長的地區。「戒嚴令是指一個國家進入了一個危機,而這個危機有可能會影響國家及人民的存亡時,由國家元首發佈的限制性行政命令。」(維基百科)
長達38年戒嚴,黨國不分,黨政軍霸佔國家資源、媒體與司法;解嚴後,黨國依然難分,台灣仍有佔絕對多數的黨員媒體、黨員將官、黨員司法官、黨員調查局。台灣人,除了國際外交上的孤立無援感之外,還活在生存危機的恐懼裡,而為了讓危機具體化,我們必須在心底製造一個又一個的假想敵,從「日本鬼子」到「匪諜」,從「台獨份子」到「民進黨」;為了自衛,我們必須主動攻擊、汙名化這些字眼。這個生存機制運作得如此成功,以至於,今日,當有人講到「台灣獨立」這四個字的時候,六年級以上的人,恐怕還會有種心跳加速、頭皮繃緊的生理反應。
這個生理反應,超過理智可解讀的範圍,與生存本能緊緊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