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2011 李中志)
|
台灣民眾黨的領導人-蔣渭水 |
在台灣民主化後,蔣渭水做為台灣史上一個重要的政治文化推手,成為政治人物爭相頌揚的對象。今年八月五日適逢蔣渭水逝世80週年紀念,台灣研究基金會照例舉辦了盛大的紀念會。為了要讓兩大黨總統候選人同時出席,據稱主辦單位還精心安排座位、演講時間等細節,力求雙英規格一致。看似用心,但吾人只有不客氣的兩個字:無聊。
歷史是何等諷刺,過去這些年來,如果蔣渭水復活走進他自己的逝世週年紀念會,冠蓋雲集,眼見盡是政商高官一字排開,論輩上台自我吹噓,一定會誤以為錯入當年辜顯榮的「有力者大會」。這樣的紀念會,對蔣氏一世的努力,豈是狗尾續貂所能形容!?
其實不待政治人物趨炎附勢,蔣渭水對80年代後成長的台灣知識份子並不是陌生的人物,儘管在窒息的戒嚴法下,校園裡的台派學生對蔣渭水的事蹟早就朗朗上口了。他組黨團結民眾對抗統治者的身影,無疑是青年學生藉以想像對抗邪惡的夢幻騎士。隨者台灣政治的開放,國人對其思想的了解開始多樣起來,但卻不是來對自蔣氏思想的深入分析,而是各界截其所需各自解讀,以服務於自己的政治立場。最莫名其妙的是把蔣渭水稱為「台灣的孫中山」,還洋洋得意。
固然兩人確實有不少皮相的相似之處,把孫文學說視為蔣渭水政治思想的出發點也不為過,此比喻早已散見在較輕鬆的雜文裡,不算新發明,但出自享有蔣渭水一定詮釋權威的長期研究者與紀念會仍然令人噴飯。謂者可能只是好意想藉孫中山的豐功偉業替蔣氏加持,但孫氏為一無庸置疑的中國民族主義者,且其思想透過百年的論爭幾已確定;而蔣渭水短暫的一生,留下許多分歧的看法猶待後人爬梳。如果無視蔣渭水所處的台灣歷史環境,而貿然與孫中山相類比,必然會失去蔣氏思想的獨立性,尤其無法了解他在那一特定時空下看似矛盾的政治主張。
由於蔣渭水的早逝,歷史給他的舞台其實是相當短暫的。從1921年與蔡培火等組《台灣文化協會》至1931年逝世,不過短短的十年。在這十年內,蔣渭水忽焉是中國民族主義者,忽焉又是台灣民族主義者;他是主張議會路線、群眾路線、左派、右派、祖國派、還是自決派?每種主張,你都可以在蔣渭水短暫的一生裡找到證據。即便是戰後的國府,政治立場明顯,對蔣渭水的歷史地位也是忽冷忽熱,不知所措。學界實不該棄守立場,不去碰觸蔣渭水思想裡較為敏感的部分,而放任各界各說各話。 不少人忽略蔣渭水最活躍的十年,正是日本由所謂的「大正民主」急轉為軍國主義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