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不曾真正痛過心

(09-11-2011一三)
        晚上聚會時,有部分話題是圍繞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上面,從導演籌資到歷史考證與劇本出處。賽德克.巴萊(賽德克語:Seediq Bale,意為「真正的人」),為台灣導演魏德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描述193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反抗日本駐軍引發霧社事件的經過。
尚未觀賞這部電影,但相信它一定會和導的前一部電影《海角七號》同樣熱賣,因為電影述說的是台灣故事。好奇的是,魏德聖導演想傳達給觀眾的信息是什麼?人們走進電影院,又會用什麼樣的歷史眼光來解讀這段殖民地的辛酸史呢?
在台灣日治時期,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男人必須搬木頭服勞役,不能再馳騁山林追逐獵物;女人必須低身為日本軍警家眷幫傭,不能再編織綵衣;他們被禁止紋面,完全失去成為「賽德克.巴萊」的傳統信仰圖騰,無法成為「真正的人」。
事實上,霧社事件與中國的抗日精神、與盧溝橋的歷史毫無關聯,它是台灣原住民與日本殖民政府間的衝突,是台灣與日本兩國間的歷史牽連,是台灣自己的歷史。然而,國民黨政權在戒嚴時期,就不斷以仇日教育來挑起中國民族意識,其中,霧社事件是國民黨津津樂道的仇日樣本。除此之外,黨營的中央電影公司,其出品的電影也永遠少不了「日本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