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力行環保的企業經營

 (09-10-2011一湛)

今天閱讀保羅˙霍肯Paul Hawken)的「商業生態學」(The Ecology of Commerce: A Decla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提到經濟和生態的字源都是eco,意思是「家」,家涵蓋了我們周遭的環境、空氣、水、土壤、地球,以及我們所賴以生存的一切,沒有生態哪有經濟,或更正確的說法是要把經濟「最小投入得到最大產出」的精神用在生態基礎上的商業活動。

他提出平衡商業與生態的「復原型經濟學」,復原有歸零回復的意思,將破壞的東西慢慢恢復原貌,破壞的社會網路重新編織起來,尊重和保育其他生命,以永續不再增加地球負擔的方式來規劃商業行為。
認為工業要以能回收為考量點(賣出去的產品要負責回收再利用,比如汽車、電視、冰箱、、、),不增加地球的負擔,強調工業生態的合作和整合,建立共生關係,完全反應產品的真實成本(包括社會和生態的成本),我們不能像揮霍無度的消費者,刷爆了生態的信用卡。
作者相當的樂觀,認為人類的社會會漸趨成熟,每個人都有良心,都不希望毀滅這個唯一賴以生存的地球,所以只要發揮創意找到方法,人類是可以改弦更張的,他認為商業的規模會變小,更符合每個地方的需要,人的關係會更緊密,我們不需要無止盡的消費,所有東西都要物盡其用,節約能源和資源,每樣東西發揮更大的效能和創意,所以東西會更精緻更好也更耐用,重質不重量,不再以量取勝,整體的幸福會增加。
很高興看到從事商業的企業主開始行動了,原本製造汙染的人願意透過研發,尋找不污染健康的生產方式,果然心改變,一切都會跟著改,小可以改變大。
在這本書上看到希望和改變的方法,作者估計光是美國就有七萬家公司採取環保商業措施,將來企業的生存取決於,它是否向自然界的循環學習,平衡商業與生態的復原型經濟已經被很多人認可,而且付諸行動(書中有很多3M等世界知名企業的實際案例,明證力行環保的企業也能創造巨大利潤。)。

版主:
1992年,羅哲卡(Theodore Roszak)於《大地之聲》(The Voice of the Earth)書中,首創「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一詞,探討人類持續破壞自然生態這等瘋狂行徑的深層原因,走出人造的環境並期待提供比「抗爭」更能夠激勵人付出行動的「正面」環境運動路徑(ways more positive than protest)。
大自然提供的絕不止物質層面的維生系統,更重要的是它滋潤人類健康的心靈。當生態系被破壞之後,表示人類內在有些部分也會跟著死亡。人類生存仰賴健康的大自然,人的心理健不健康需要更完整的面向,不能夠狹隘地只以內在心理現象或社會人際關係來評量,它還必須涵蓋人與其他物種、以及和整個生態系之間的關係是否健全。這些關係,深植於人類基因結構造,不可能因為邁入都市化社會的現實狀況而被覆蓋。
在診斷現代化社會種種病徵時,保羅霍肯(也是《綠色資本主義》、《下一種經濟》、《實現創業的夢想》等書的作者),在《看不見的力量》一書中,以整整一章的篇幅邀請讀者向部落文化學習。他指出:「如果一個文化沒有變得跟美國一樣,並不代表它失敗,它反而是人類不確定的未來的禮物!」
山與海是台灣的基本元素,更是台灣自然生態的空間,除去不當的開發破壞之外,不論是颱風、地震,或土石流,原本就是台灣天然環境中必須要面對的自然擾動(disturbance),迷信科技萬能的現代人,卻把這些自然現象視為干擾(interference)。於是,用有去無回的預算,一直在治山、治水、丟消波塊,不但沒有防止災難的發生,反而因這種幾近冥頑不靈的「人定勝天」,而使得災難更為加劇!
2年前,他有段「看有不看無」的演講:
有人問我:對於人類的將來,你是感到樂觀還是悲觀呢?我總會這樣回答:假如你從科學面看地球上發生的事而仍不悲觀,那你根本不懂資料數據;另方面,假如你碰到努力恢復地球原貌與濟助貧困的好人而仍不樂觀,那你一定沒有把著脈搏。這世間處處看得見一個又一個與絕望、權勢、不可計數的困阨對抗的平凡人,他們試圖把一點點的恩典、公義、美善帶回世界。女詩人雅德里安.里奇 (Adrienne Rich) 曾說:「這世界已損毀不堪,我選擇站在一代又一代沒甚麼權力的人身邊,決絕地要把世界修復重建過來。“So much has been destroyed I have cast my lot with those who, age after age, perversely, with no extraordinary power, reconstitute the world.”」我想不出比這更恰當的形容了。人類正在修復重建的行動中癒合──在課室、農田、叢林、村落、校園、公司、難民營、沙漠、養殖場、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