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ECFA不能取代FTA

 (12-04-2011林中平)

總統辯論會上,馬英九雖提到任內ECFA政績,卻刻意點到為止,著墨不深。如此收斂,應是自知有兩大罩門,一是ECFA效益未如預期,二是FTA毫無進展!
馬說,「ECFA讓外商能到台灣增加投資,並且前進大陸賺全世界的錢」,但未提數據,不說個案,頗不符合其風格。試想,當初一再炒作的歐洲某大車廠來台設廠如果成真,此時還會隻字不提嗎?
至於「政府今年跟日本簽訂投資協議;跟新加坡、紐西蘭也在洽簽合作協議」更是說得心虛。前者,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已說過,此與ECFA無關。後者,馬在考驗選民的記憶力。
去年洽簽ECFA前,馬政府表示:ECFA是與國際接軌的敲門磚;只要簽了ECFA,我國「一定能」和東南亞、美國、日本和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之後ECFA辯論時,馬總統慷慨激昂的呼籲中國大陸當局,不要阻撓我們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努力。他還鄭重宣布,要提升政府FTA小組的層級,由他親自領軍,加速與最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工作。

愚民政策遠超乎想像

(12-04-2011一三)
班上學員主動將「中國跟中國有什麼差」影片貼在一三臉書的塗鴉牆上,感覺彼此可以延續這兩天的政治話題,遂主動提出了一個問題:
13億人口,有可能施行民主政治嗎?」
學員:「不行,有時看到台灣的民主現象,覺得也許沒有民主反而是好事!可是看到為展現民主,那種張牙舞爪、小丑跳樑的嘴臉時,又怎樣呢?眼見民主口號被利用,為自己利益算計時,此時民主還是一件好事嗎?」
「所以集權比較好?」
學員:「不盡然,只要在位者有覺察、良知,有老師所説的那6種情懷(六度),所有的政策都是人訂出來的!集權也好、民主也罷!老師聽過巫山神女的故事嗎?一個在讓人憎惡的集權國家裡的淒美、浪漫、讓人淚流不止的故事!」
「這個故事,我看到的是中國城鄉差距太大的悲哀。寄望集權國家領導人的良知,要看運氣,也太冒險,因為沒有人監督。中國的問題是沒有言論自由,資訊完全被封鎖了!」
學員:「也許就是因為集權,才顯現這些不畏體制的勇氣與偉大!就如當年兩時代的黨外!所以要如烏托邦、理想國,人人良善,自己就能監督自己、檢視自己!」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美國對中國的新圍堵策略

 (12-03-2011杜念中)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夫婦造訪緬甸,突破半個多世紀來陷於僵局的美緬關係。希拉蕊之行被解釋成測探新政府的改革誠意,以考量是否逐步解除經濟制裁。不過這種說法充其量只能算似是而非。與其說希拉蕊此行是測試緬甸政情水溫,不如說是對新政局的背書,而且拉著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一起背書
緬甸不滿中國剝削
緬甸與美國的關係過去長期停滯,但3月新政府就職後幾乎是飛躍提升。對美緬關係發展最感不安的,自屬緬甸長期的軍事經濟靠山──中國。去年底緬甸大選後,中國內部已有觀察家警告大選可能帶來種種變化,但北京高層似乎對於在緬甸的地位過於自信,沒有任何因應變局的準備。如今中國在緬甸的各項投資、交通計劃和緊密的貿易關係,非但不足以牽制緬甸,反而成了抵押品緬甸即使向西方靠攏,威脅了中國的利益,北京也無法輕易抽身。
緬甸軍政府對外關係表面是鐵板一塊,毫無彈性,但思變的暗潮其實洶湧澎湃。過去軍方一面倒的親中國,被中國視為當然。但少壯民族主義派逐漸興起,對全面依賴中國並不滿意,中國剝削緬甸資源更不以為然2004年,被當成改革派的總理欽紐遭罷黜後受到長期監禁,西方莫不視此為緬甸拒絕變革的徵兆。但最新資料顯示,欽紐是當時軍政府親中派的代表,他的下台是複雜的路線鬥爭所致,讓北京大感震驚。

阿壩事件的活路

(12-03-2011金鐘)
 (這是最新關押藏人照片,文革式的掛牌批鬥)
最近,四川阿壩地區連續發生十二起藏人自焚,已有五人死亡。事件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重視,海外華人藏人連續舉行聲援活動,抗議中共對藏人的壓迫。這些生不如死的藏族僧俗求死時不是高呼打倒誰,而是呼喚他們心中的神:達賴喇嘛回來!達賴喇嘛萬歲!西藏獨立!
他們用生命指證中共企圖毀滅達賴喇嘛、扼殺自由西藏的失敗。這樣慘烈的集體犧牲的抗議行為世所罕見!說明情勢異常嚴重。
 自從達賴喇嘛1959年出走印度後,西藏、藏傳佛教就成爲一門顯學,達賴喇嘛也成爲世界級宗教領袖,榮獲諾貝爾和平獎,藏人在西藏內外持續不斷的抗爭,變成中國反專制統治的民主運動的一部分。北京政權鎮壓懷柔的兩手政策始終抑制不了藏人的離心思潮。同時,中國的民族分離主義,此起彼伏,鬧騰不停,新疆東土獨立運動是另一個焦點,而屬于漢族地區的台灣,統獨之爭更是中共大力應付的對象,數十年投放龐大資源,政經文武,多管齊下,反獨不惜聲稱「反共是人民內部矛盾」。然而,迄今連馬英九以不統不獨為國策。可見,儘管中共嚴控大陸,變中求存。但是民族問題仍然不能解決,還有惡化趨勢。根源何在?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台灣醫師病了

 (12-02-2011一智)
謝醫師曾告訴我,以後醫學美容會成為醫療服務的一部分,每家診所、醫院都必須提供這項服務。這是未來的趨勢!我納悶著,人怎麼被洗腦的?!因為心不正了,所以才會聽進這些話嗎?這也是生活必需嗎?
人人都得擁有一個勞心費力、死而後已的工作,以換得各種企業不斷提醒你,這是「生活必需」的時代?)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WoZC1YT_kM/  解構企業
企業變成了「法人」,哪企業是怎樣的一種人?企業被賦予了不死的權力,這群「法人」擁有買賣不動產並提起訴訟的權利,卻與活生生的人不同,它們是很特別的一種人,企業作為人,卻沒有道德意識,也毫無信念理想,只關心股東的短期利益。「他們」信奉的唯有財務報表上的盈餘,而以「營利」為終極目標這點甚至明文記載在法律條文中,相對來說,企業卻毫不需要對公眾利益效忠。正如英國瑟洛男爵所言:「他們沒有靈魂可以救贖,也沒有身體可以監禁。」
整部片讓人感到震撼,企業之為惡竟如此普遍出現在我們身邊,其造成的禍害竟能如此被輕易放過,一切只因為「人」對企業的本質毫無警覺?還是因為企業追求利潤乃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這讓我想起醫學的本質:西元前五世紀,希波克拉提斯,醫師誓言~、、
我將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顧念、、。10年前,我當總醫師那年,主任語重心長地說:現在大家都走眼科、皮膚科,以後生病、需開刀,都沒有醫師了。屆時,我們要自求多福了!)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官官相護的檢驗報告

(12-01-2011一三)

十年前,初次聞思師法語時即如獲至寶,急著與身邊的親朋好友分享心中的法喜;今天,在獲得師民主人權義饒益的洗禮後,感覺整個生命開始燃燒,也更加心疼人們耽溺在愚民催眠中不知醒悟。
這幾天,當媒體撲天蓋地報導(或創造)藍綠柿子大戰時,遠在台灣東南邊的一個美麗小島蘭嶼,一樁核廢料貯存場發生輻射外洩的事件卻無人聞問。一張錯置的柿子文宣照片,被執政的國民黨用來掩飾其產銷政策的失當,也同時被用來阻隔達悟人免於恐懼自由的哀求聲音
60、銫137低於標準值=不必杞人憂天?經年累月接觸也無妨?
為何測出核種的數次越來越多?
核廢料大爆量?目前貯存情況以及安全性?
原能會官員在出席公共電視《有話好說》節目時,就以上問題替理應受其監督的台電背書;當蘭嶼居民夏曼夫阿原郭建平)懇請原能會花錢請國外專家協助居民進行人體輻射劑量檢測時,官員們卻行政權無限上綱,把政策當成法律忽悠,以「請相信國內四家輻射檢測實驗室的公信力」、「一切依法行政」、「於法無據」等顢頇態度回應之;當主持人追問「難道花這麼一點錢讓居民安心也不合法嗎?」官員們則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日本反核運動史一瞥

  (11-30-2011黃俊邦)
今年三月,日本東北地區發生九級地震和海嘯,位於福島縣雙葉郡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七級核災難,輻射大量外洩,居民被迫逃離家園。面對巨大災難,日本人表現的忍耐和平靜很讓外國人讚嘆,但是,也有人對核災難後日本只有零星的反核聲音,感到很不解。
大江健三郎(左二)率領反核遊行(攝影:Alfie Goodrich/Japanorama
核災難發生後的半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大江健三郎等發起「千萬人簽名反核能」運動。他們在東京明治公園舉辦了一次大型的「莎喲娜啦原子能」集會,出席人數高達六萬人,是多年來集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一些人也許會慨嘆「日本人終於覺醒了」。
但其實在福島發生核災難之前,日本的反核運動一直持續不斷,並且在多個地方成功阻止核電站建成
然而,核災難還是在日本發生了。
面對這樣的事實,不難想像日本反核人士的心情。「莎喲娜啦原子能」集會發起人之一安齋育郎是一位輻射防護專家,也是京都立命國際和平博物館的名譽館長。他今年71歲,是東京大學原子能工學科第一屆畢業生。他從七十年代起就批評政府推動核電,並曾在福島跟當地居民一起反核。福島發生核災難後,他在一個公開場合說,他對自己未能勸阻政府推動核能感到很羞愧。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時空膠囊vs.唐詩宋詞

  (11-29-2011李若鶯)
十一月二十八日自由時報有兩則和小學生相關的報導。一則是台灣新北巿三重集美國小,要求小一學生二個多月要背80首唐詩宋詞。另一則是日本千葉縣柏巿立西原小學創校四十週年,學校安排為每個學童製作一個給10年後自己的時空膠囊。
集美國小教務主任在面對家長反彈時說,背誦活動是鼓勵自主學習非強迫。但既然設計成闖關活動,有獎品獎狀鼓勵,又是出自學校的要求,基於好勝心和自尊心,學生必然「自動」參加,家長即使一萬個不認同,也不敢讓孩子在小一就成為特立獨行的份子。
西原小學校長在發表活動感言時說:「就算時代改變了,做人最重要的事,必須在小學時代學會是不會改變的。」

解構工具機的ECFA神話

 (11-29-2011林尚榮)
列入早收清單的工具機,是馬總統行銷ECFA利多的一顆明珠。
近日財經媒體報導,今年一至十月出口值達32.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39%。記者慣性將其歸功於ECFA效益,其實是不求甚解下「美麗的錯誤」。而這樣的論調已誤導國人一年多了!
把上述三十九%的成長層層剝開,可以發現:今年佔出口值40%的大陸和香港市場,比去年成長18;其他與ECFA無關的60%市場,成長了58%。以貢獻度來看,中國市場增長兩億美元(約佔22%);其他市場增加7.2億美元(佔78%),才是推升的主力。
更早之前,部分媒體、名嘴、官員到總統,統一口徑灌輸國人「ECFA的加持,台灣工具機產業有爆發性的成長」;撐腰的數據是:2010年產值、外銷值,分別較上一年度暴增77%和70%。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反客為主的「金馬獎」

 (11-28-2011江復正)
週六晚上,大部分台灣人懷疑他們是否轉錯台了:明明是台視頻道,明明是台灣「金馬獎」頒獎典禮,但怎麼幾乎全是我們陌生的演員、影片,嘴巴講的,不是廣東腔就是京片子,一下子,我們反倒不太相信手中的遙控器了!
台灣舉辦的電影獎,不一定非要台灣片或台灣人得獎不可,在全球化的今天,藝術跨越國界,再稀鬆平常不過!美國奧斯卡獎也時有英國片或英國演員拿獎,當然,比例可能沒那麼高!如果英國也有飛彈對準美國,那又是另一回事!
也許金馬獎的評審委員都以公正自居,沒有人當偏袒台灣的「愛國裁判」,所以眾所矚目的魏導和「賽德克.巴萊」紛紛和導演和幾個技術獎項無緣,最後,反而是拿到最受質疑的「最佳『劇情』片」,差可安慰。
「賽」片本身當然並非完美,有許多可受批評之處,而中國的確也有部分可敬的電影和從業人員。但是就金馬獎「促進國片製作與肯定優秀影人」的宗旨而言,中港電影顯然是反客為主。如果對象獎勵的是所有華語電影,「賽」片應該不符資格,而且萬一哪天台灣影壇很不爭氣得全軍覆沒,我們還要繼續搭建這個舞台?他們其實已經有自己的百花獎和金像獎,還需要我們錦上添花嗎?有些影片也未曾在台灣上映,台下觀眾無法發出共鳴,台上領獎者也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