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馬英九不放棄對立

  (01-20-2012林耀盛)
(沒能力化解對立的馬英九)
選戰揭曉後,馬英九提到「恭喜大家,我們贏了」的政治語言。社會又面臨失落「情結」與慶賀「情節」,就看是自己支持陣營勝選與否。然而,我們(這又是個疑問集合詞)常會使用「大家」,問題是,大家包含誰?又排除誰?
關於選戰「情節」的敘說,評論家指出執政者是「恐懼販子」,但有民眾買單,潛藏著改造社會需克服冷漠、假象和支離破碎,才可能抵抗經由量販營造出來的「認同」。
然而,也有論點認為是「安定牌」奏效。但相較於2008年,這次馬領先蔡的得票率差距縮小至5.97個百分點,得票數落差也減為79萬餘票。馬政府雖贏得連任,但兩次總統大選的地方選票板塊變動結果,顯示仍有不信任感的「情結」因素。
批判大將馬庫塞曾指出,既存制度的語言是歐威爾式語言,通過傳媒所散佈的思想都是具有欺騙性的。在這種情況下,表面上的安定昇平不能證明人類的不幸已經消失,而只能顯示人類「風險意識」覺察的失落。勝選後,對外的歐債危機、全球氣候變遷,對內的經濟司法、世代正義等議題,仍須以更大格局忖思,無法僅以兩岸思維應對。
執政者既然贏得人民的託付,就該認真面對台灣社會的不信任徵候群。這種徵候已經淪為商品化的政治邏輯操作,「政治認納」策略並未真正建構出人類跟社會、存活跟認同的關係,隱藏其後的可能企圖打造一個遺忘的機制,建構公共社群支持「政經合體向前行」的樣板,毀損台灣記憶獨特經驗的主體性。
現代性抵抗消費政治,除尋找曾有的集體記憶,感情的復歸、精神的再召,才可能作為文化生活教育再出發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