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台灣從日本走到中國

(12-16-2011一點)
         最近看完了吳濁流先生寫的《無花果》、目前正在讀彭明敏先生寫的《自由的滋味》,兩位作者同時經歷了台灣在日治時代及國民黨政權接收台灣的時期,裡面共同的見證都是日治時代的治安、生活水準都比接收後的情況要好很多!
《自由的滋味》有一段是這樣描寫的: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之後(八月十五日),直到十月廿六日,陳儀正式在台北接管台灣行政,其間,日人繼續掌理行政。主要街道修復了,而在清理建築物和恢復公用施設方面也有相當的進展。但中國人接收以後,一切都癱瘓了。公共設施逐漸停顿,新近由中國來的行政人員,既無能、又無比的腐敗,而以抓丁拉來的「國軍」,却無異於竊賊,一下了船便立即成為一群流氓。這真是一幅暗淡的景象,但即使如此,我們仍很高興回到了台灣。
隔天黎明,我们便首次體驗了中國國民黨接管後,台灣所遭到的改變。在戰前,日本政府在高雄與基隆之間,每日維持十二至十四次準確的火車班次,有的是特快車,有的是平快,還有的是普通車。戰爭對於火車路線並無太多的破壞。台北附近的鐵路設施比中國任何地方都大,而且備較好,而這些也躲過了嚴重的破壞。
在十月移交的時候,火車車輛雖然陳舊,但還是完整的。如今我們發現在中國人經營之下,基隆與高雄之間,每日只有一班火車聯繫,基隆火車站非常髒亂,擠滿了骯髒的中國兵,他們因為没有較好的棲身處,便整夜都柔呆在火車站。當火車開進來時,人們爭先恐後,擠上車廂。當人群向前瘋狂推擠的時候,有人將行李和小孩從窗户丢進車里,随後大人也跟着凶猛地擠上去佔位子。我們总算勉强找到座位,開始漫長而緩慢的行程。從破了的窗口吹入正月冷冽的寒風,座椅的絨布已被劃破,而且明顯地可以看出,車廂已有好幾星期没有清掃過了。這就是「中國的台灣」,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日本的台灣」。
彭明敏先生從日本走到中國,啟發了我的想法:問題不在於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而是怎樣的管理產生怎樣的結果。如果交由改革無力、治國無能、應變無策的領導者來管,肯定會讓這裡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誠如一智分享的阿根廷「官方說法」:誰掌握了權力(Power),誰就是歷史的書寫者、意義的生產者,只有當權力真正回到每個在地的國民手中,只有當個人主權完全覺醒,歷史意義的生產過程才不會被檢查、打壓或銷毀,反之,掌權者就會植入、灌輸官方版的歷史給普羅眾生,以確保其政權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