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媒體環境的弱智循環

(01-30-2012平路)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西北區紐約大道1099號,北京中央電視台(CCTV)租下三萬六千呎的面積,並大舉招募人才,從NBCFOX、彭博頻道(Bloomberg TV)挖角,這裡將是CCTV的北美洲中心。下個月,CCTV每天將有一小時由華盛頓製播的英語節目,幾個月後延長成為4小時,未來將朝每天6小時的目標邁進。

CCTV積極在海外建立新聞中心。兩周前,CCTV肯亞的首都奈洛比開台。除了華盛頓的北美洲中心與奈洛比的非洲中心,還包括設在香港的亞太中心、倫敦的歐洲中心、里約熱內盧的南美洲中心等。
讀這消息,不免在心裡一陣惆悵。怎麼會是CCTV在廣設據點?遍布全球的資訊網絡,多年前,不正是台灣連接世界的夢想?譬如當年「傳訊中天」,借重台灣媒體界深植的實力,結合台灣有經驗有眼光的媒體人,聲稱是「台灣最靠近世界的電視台」,意欲展現華人世界的全球觀點。
台灣島嶼的特性,正在這全方位的海洋視角,以及多元而客觀的知性力量。那時候,乃是台灣傳媒企圖心最旺盛的年代,包括報紙在內,都布線世界各地,有志於全球經營,並積極培養在駐地長期扎根的特派記者。
資訊就是力量。那些年間,台灣人敢於期許自己:小島也可以成為舉起地球的支點!至於如何本著民主信念而自主發聲,多年後,「半島電視台」(al-jazeera)是一個以小搏大的成功範例。
相對於我們當年半途放棄的夢想,多年後的此刻,北京深知傳媒的力量,正不惜資源,在世界各地加緊開台。
站在北京中央的角度,CCTV屬於國家經營,而全球廣設製播點,目標既在衝破西方CNNBBC等媒體的壟斷,更意圖將北京觀點傳遞給國際社會,並扭轉西方觀眾對中國政府的敵意。然而,意識形態的包袱下,CCTV大動作的成效仍有待觀察。
畢竟就專業能力,CCTV不是CNN、新華網也不是BBC,更何況目 前資訊開放的時代,文宣混充新聞只會招致反感。譬如,北京試圖影響國際視聽的動作之一,花錢買版面,把英文的「中國觀察」(China Watch)夾進「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成為兩報每周的固定夾頁,就屬於缺乏新意的傳統文宣。
而世人都拭目觀察,這新一波北京的媒體動向—CCTV全球製播網如何開展?又如何結局?包括管控的北京中央怎麼處理複雜的國際事端?四處挖角來的外國記者 是否願意自我審查?發言尺度若是「一國兩制」:若外國製播的節目適用較寬鬆的標準,那麼,對中國國內的媒體環境會不會產生撞擊力?
國際傳媒圈試著解讀CCTV的大動作,而最可嘆地是台灣,當對岸熱切參與全球的新聞運作、並積極爭取在國際間的話語權,這些年間,我們的媒體漸漸放棄了全球視角、讓渡出原屬於台灣的發聲位置。
對台灣的閱聽大眾,這世界愈來愈褊淺愈八卦。我們的國際新聞,充滿綜藝式的娛樂橋段,對世界大勢缺乏興趣,名人起居注成為報導的重點。而這是讓媒體環境愈趨弱智的循環:當新聞行業偏離知識與經驗,資深媒體人只好轉行(或者轉型當「名嘴」),因為記者生涯並不是可以累積資歷的專業。
當對岸致力於全球布線與長期扎根,而台灣的新聞卻聚焦在獵奇式的軼事花邊,這其中的差異,侷限我們每個人的心胸,也侷限整個社會的視野。



版主:
台灣大部份的媒體~尤其是電視新聞報導~真的是早就淪陷了。不看也罷近三十年前玲真剛從美國學成回來時,第一份正職工作是在中國廣播公司的自由中國之聲(Voice of Free China)當英語譯播。
那時自由中國之聲是由短波用好幾十種語言向世界各地廣播。我們要自己撰稿、錄音、再把錄音帶(大盤帶)交給播放工程師向世界各地放送。雖然應該是一個用來統戰的工具,但感覺那時作風好自由,我們可以自己決定題材、播出方式。記得玲真做過的節目包括國樂介紹、流行歌曲介紹、台灣/中國的風俗文化介紹、台灣風景點的介紹偶爾週六要播報新聞,也都是自己從一疊外電中選取自認為重要的新聞來報導。從來也不用替政府歌功頌德!那時還時常收到來自世界各地聽眾的信現今的人們有太多打發時間的活動,可能沒有人會守在收音機旁了!自由中國之聲不知是否還存在?(02-06-2012玲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