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離開台灣是出國,不是出家!

 (10-10-2011一湛)
臺灣駐美三大城紐約、洛杉磯、休士頓的「漢學書房」即將開幕,「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所動用的經費是納稅公民的錢,卻老是在文字上撥弄,曖昧不明。「漢學書房」的英文翻譯明明是 Chinese Studies Academy英文卻故意翻譯Taiwan Academy ,那就叫 「台灣學院」好了,為何不乾脆一致,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原來「漢學書房」是為了給「華僑」看了舒服些,英文的「台灣學院」是給老外看的,老外只認得「台灣學院」,不認得「漢學書房」!
是誰在阻礙台灣的外交前途,台灣要走出去跟國際做朋友,我們需要全新的思維、全方位的整體外交。立足台灣,放眼世界,及時把握時機,動員海內外專才,隨時隨地,發動全方位的整体外交戰,台灣才能走出去,創造外交的勝利!台灣各行各業人才輩出,在世界表現優異,如果每個人都能說出:「我來自台灣,台灣是民主獨立的國家」,假以時日,我們一定會被國際認知與接受。
回顧歷史,台灣先後由清朝與日本統治,涉外關係也融入了清朝及日本的外交當中。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開始強力接管台灣。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失利,繼而播遷台灣,該現狀維持至今。
目前除了正式外交使館英譯名稱詳註台灣之外,至今冠以台灣或台北為名的中華民國外交機構,仍居中華民國駐外館處的大宗。例如:「駐奧克蘭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駐阿根廷台北商務文化辦事處」、「台灣駐巴林商務代表團」或「駐約旦中華民國(臺灣)商務辦事處」。
沒有台灣,中華民國無所歸依,而緊抓中國,臺灣就永遠不能抬頭挺胸!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地位後,一路打壓,在外交上收買小國,加強圍堵,讓台灣山窮水盡;在經濟上則是促進交流,執行三通,使台灣對中國的依存度增加,台灣的資金與技術,不斷投入中國的經濟洪流中,加速他們的經濟發展,厚植他們的財力,進而增添軍備,加緊威逼台灣。中國以政治、軍力、經濟、外交環環相扣,節節相連,步步進逼台灣,台灣要如何解套應付?
外交是國與國之間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不是以「金錢」與「拳頭」就可以建立。現今台灣的外交策略就是沒有認知世界的改變,且缺乏彈性。邦交國數目始終在三十起落。
戰前日本軍力,雄霸一時,戰後解軍,成為貿易大國;過去猶太人到處流浪,但很會作生意,掌控世界經濟大權,現今以色列建國,軍力雄峙四方。這些領土不大的國家,以經濟與軍力之雄厚為後盾,傲倨國際外交界。若論軍力與經濟實力,台灣曾經跟這兩國相差不多,可是外交地位就差一大截,為什麼?這是我們外交籠罩在「一個中國」的陰影之下所致。
「中華民國」的存在固然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因為「中華民國」意涵是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權的國際認知下,國際社會就無法承認「中華民國」,聯合國當然不能接受。
「中華民國」的統治縱使經過總統大選,憲法卻仍以中國為統治範疇,其統治台灣依然是殖民統治或外來的「遷佔統治」,並沒有得到合法性,何況「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早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一味承認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無異於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
台灣政府雖然憲法的法統仍稱「中華民國」,但在國際上,「中華民國」已經是「註銷戶」,以這樣的旗幟做外交,如何能進軍國際,毃開聯合國的大門?使用「台灣」這個地理名詞,既代表身份又合人意,有何不對?何必硬要抬出「中華民國」來給中國打壓?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核武,有戰略武器,在安理會中有否決權,是亞洲地緣政治中的超級霸權者。台灣如何招架得住?
台灣上下應該團結一致,確立大方向,再設法與相關國家溝通出一套可以讓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公式。邀請台灣、美國、中國、及相關國家產官學人士以私人身份共同商議,讓彼此有溝通的機會與協調的機制,以便發展出一套模式來接受台灣在國際事務的角色。政府在這一方面應該大力贊助民間智庫,使其能建立足夠的國際學術聲望,同時能容納各黨派、政府、學者、及產業界的共同參與。
其次,台灣也應該遊說各主要強權以國內法(例如台灣關係法)的方式具體規範及保障雙邊關係,同時推動各強權成立外交對口單位「台灣協會」(類似美國在臺協會),作為雙方交涉的管道,處理正式的外交協商與合作關係。
兩岸談判或協商絕對不等於「國共兩黨統一談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係學院中國研究系主任藍普頓一再公開表示,美國絕不接受中國或台灣任何單方面的強制行為,但絕對接受雙方面協商的任何結果,包括統一或獨立。因此台灣應該因勢利導,與中國進行協商以建立一個穩定的兩岸關係架構。其次,台灣應該設法與中國溝通,運用美國支持台灣加入經貿性國際組織的壓力,發展出一套雙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接納台灣為國際組織會員,不要太快自我矮化、豎白旗投降。長遠而言,台灣應該促成中國接受台灣成為國際戰略伙伴,互相在國際組織中合作與支持,解開雙方外交零合競爭的死結。
台灣是一個國際政治小國,但也同時擁有龐大的經貿資源,更重要的是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基於這些稟賦,台灣絕對不能再因循泄沓,必須有新的思維,朝野合作、官民並進,全方位來推動台灣外交,才能突破目前台灣的外交僵局。
世局在變,國際關係日趨複雜,貿易、軍備、限武、人權、勞工、墮胎、婦運、環保、雛妓、宗教自由、漁業資源……等都是外交的事項,尤其國際人權組織對中國人權的嚴厲批評,對中國生育控制不人道處置的指責,乃至環境污染的改革幅度、動物保護的程度、新聞與網路的控制、民主程度與模式、對少數民族的歧視與壓制有所批評,這都是台灣外交的資源,台灣應該動員海內外人才,拉開戰線,廣泛贏取國際各類團体的支持。如果台灣政府昧於事實,仍以駝鳥心態,將頭埋在沙裡,一意孤行「一個中國政策」,將使台灣外交更無路可走。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來沒有一天統治過台灣,對台灣沒有主權。國人應要求政府以台灣做為我們一切對外的名稱,內外一致全力爭取我們的國際空間,千萬不要再自我矮化,甘為二等公民。
我國外交部宣稱我們的基本精神為:「應本獨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則,敦睦邦交,尊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以保護僑民權益,促進國際合作,提倡國際正義,確保世界和平」。那就真的嚴守此一精神貫串到底吧!不要讓民眾活在困惑中,要當真正的人,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是最基本的條件,大聲說出「台灣」!台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祖國、我們的驕傲。
回台灣是回國,不只是回家;離開台灣是出國,不是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