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到大都被要求要節儉、「量入為出」、養成儲蓄習慣,長大以後每個人都知道理財的重要,因為個人獨立要有經濟獨立做基礎,欠錢就沒有尊嚴,說話都要小聲一點,連螞蟻都懂得儲糧過冬,老一代人都告訴我們,趁你年輕多努力,老了做不動了才會有錢可以過生活。
這些一代代流傳,每個庶民都懂的道理,好像政府反而不懂了,以債養債、挖東牆補西牆,如果國家是一個人,那肯定會被說成是不事生產又敗家的紈袴子弟。
我們的國庫就像溜滑梯一樣的一路向下,目前台灣的國債逼近5兆,如果加上隱藏性債務8.8兆,已經接近13.8兆,平均每個國民負債61萬。國際信評組織對我國的債信連年提出警告並已經調降信用等級。
馬政府執政四年,增加一兆三千億元負債,「我們這代還不完,勢必債留子孫」,政府一方面舉債應急,一方面為富人減稅,不斷擴大國債數字,政府大方送,買單的卻是全體國民。當債務利息太高,自然排擠民眾的真實需要,尤其面對少子化、老年化的必然趨勢,不但債留子孫,更削弱年青一代的競爭力,這是民眾無法承受的重。
馬政府多是消費性舉債,不是可開拓商機的投資舉債,台灣將陷入「失業率高、債務高、人民痛苦指數高」的「三高」險境。
難道要因為債台高築而將台灣拱手送給中共嗎?目前中資已經利用各種管道積極進入台灣的媒體、企業、飯店、、、,明的暗的蠶食鯨吞,如果因為財政困境,政府無力支撐,那對台灣的處境就是雪上加霜,更無力回天了。
行政院主計處表示,我國債務負擔難以減輕的問題,除了歲出的擴張,更在於租稅減免過多。光是最近十年,《促產條例》租稅減免金額就超過一兆元,過去政府為了扶植半導體業,每年奉送數百億元的稅收,扶植好竟開放晶圓廠赴中投資,台灣非但未蒙其利,反倒先受低價傾銷之害;更慘的是,在獲利不如預期、中方取消優渥條件等情況下,很多人寧願回到台灣工作,但台灣業者在中國的廠仍需要大量員工,一來一去之間,台灣半導體業者反倒替中國製造了大量工作機會,資金與技術也流到大陸,台灣自己的失業問題卻愈來愈嚴重。如今馬政府又決定開放十二吋晶圓廠赴中國設廠,不僅將台灣的產業優勢送給中國,全民的血汗也都付諸流水。
除了租稅減免、優惠,更大的不公平是付稅最多的並不是有錢人、會賺錢的人,而是受薪階級,據天下雜誌445期報導:在台灣九百萬勞工,負擔全國72%的所得稅,比美國的薪水階級苦命很多,他們只負擔國家所得稅的56%。富國俱樂部OECD的薪水階級,平均更只負擔49%的所得稅。在台灣,有754萬戶家庭,但只有538萬戶繳稅,至少29%沒繳稅,其中不乏實質的有錢人。
另外,營所稅從25%降到17%,遺產稅從60%降到10%,都是減少稅收增加欠債的不當政策。一句「刺激景氣」掩蓋了多少的怠惰和不公不義。
「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批評:近年來中產階級掉入新貧者(new poor)日益增多,面對人民嚴峻迫切的生計問題,馬政府卻只有發錢的「錢坑政策」!
人民不能只關心自己的理財,更要關心政府向誰收稅,錢又花到哪裡去,否則存小錢卻有可能抵不過政府的財政錯誤,而影響一生的幸福和子女權益。
經濟並非線性成長,而是波動循環的,須調整轉變,沒有哪一種產業能夠歷久不衰。如今,台灣(與世界)便到了舊經濟體已經無法再負荷社會運轉,必須發展全新經濟體,創造新需求。若台灣的領導團隊不能認清社會對於產業變革的需求,提供符合未來需求的宏觀教育、產業、人才、能源、交通、都市、人口、經濟政策,心裡想的只是振興舊經濟,甚至只想著解決眼前的問題,那麼,無論推出什麼措施,長遠來說,都註定會失敗。
更別說解決眼前問題的辦法,竟然是統統有獎的討好政策,向未來子孫舉債,未來的子孫真能承擔我們這一代人所留給他們的龐大債務嗎?那些用不到消費卷卻要替消費卷買單的後代子孫,他們會同意嗎?
台灣人並不怕吃苦,過去的台灣人,因為有目標有遠景,所以甘願勒緊褲袋,辛苦打拼。我相信這樣的精神還在,台灣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為誰而戰?為何而戰?不知道政府要把台灣帶往哪裡去?政府給人民的應許和遠景是什麼?人民可以怎麼去配合調整、努力?
台灣需要的是共同的願景與精神,需要的是台灣人的靈魂與驕傲。我們就從關心政府如何持家,看緊政府的財政收支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