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商業」與「生意」的差異

(09-02-11一心)



讀《企業人格診斷書》中文版發行序文──訪談《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辦人、《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理事長文魯彬,摘要如下:

「商業」與「生意」的差異,這個道理連小學生都知道,但我們的官員和偉大的經營之神卻無法學到,何況要應用在他們的事業上。「商業」與「生意」可以展現很大不同的做法和行為;商業是一種消費模式,很少有互動、沒有什麼反饋機制,就像現在我們臺灣與美國大部分的「填鴨式」教育文化。但是做「生意」是可以充滿互動的,可以做到共生,有對等的付出與回饋,能夠讓我們永續生存下去,並且產生「生」命的「意」義。

企業的龐大力量可以毀壞一切,但也可以使一切好轉。我相信人類生來就是群體的動物,當大家發現和他人一起做「生意」的人性化樂趣,遠遠高過一個人從「商」而自他切隔的冷漠,必然會認同這種方式──只要改變企業對「營利」和「責任有限」這兩件事的作法,就可以辦到。營利不再只是賺到「錢」這個資源或勞動力交換的信物,「商」也可以是以維護社會利益、保障永續性供需流動、守護自然環境為目的。

『企業人格診斷書』突顯的是系統化的貪婪;印度的革命家甘地曾說過「地球可以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但無法滿足任何一個人的貪婪。」(The world can support the needs of all, but cannot support the greed of one.)他也提醒我們:要改變社會不公,要有抵抗,也要有創造。這部紀錄片給我們強而有力的工具,來抵抗一個越來越不「共」的社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