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殖民」與「移民」

(06-07-2011 淑珍)
聞思親教師寄來一虹日記有感:過去曾經教過好幾年的國中歷史,也曾經參加台灣史的研習。
越去了解台灣的發展,越會發現台灣的獨特性。雖然先民(唐山公)有不少來自於中國大陸,但經過多年的墾拓、開創,台灣其實已發展出專屬的文化特色。以廟宇建築而言,中國大陸因為地理環境與大家族,看到的建築多大器而古樸,但台灣小而美,主張華麗、精雕細琢,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展現富麗與誠心。
早年的唐山公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到台灣,幾乎都是娶本土女人(原往民)為妻,發展了獨樹一幟的特殊血緣。且台灣積極吸收外來文化,兼容並蓄,因此藝術創作活潑而多元。
台灣的開發,因為統治者是把這裡當成「殖民地」並沒把台灣當成「家」,強調的是「利用價值」,最終還是要「衣錦還鄉」,造成多數強調「利益」,而非永續的經營。「殖民」與「移民」的不同在「移民」是打算把本地當永久的「家」。
移民又分弱與強兩種。強勢移民是「征服」,到新的土地當主人,要求原住民學習新移民的語言、歷史與宗教,例如:英國人到美洲後說英語、建教堂,法國人到非洲後說法語,日本人到臺灣說日語。弱勢移民是「融入」,到新的土地向原住民學習他們的語言歷史與宗教,例如華人到美國。
強勢移民的「征服」,比殖民好多了。因為當「殖民地」,就是不當成「家」,只為了榨取與掠奪資源,不會考慮永續的國土經營。強勢移民至少是把新的土地當成「家」。
從清朝以來,主政者全心全意經營台灣的寥寥無幾。他們只是過客,即使蔣中正先生也只是把台灣當成反共復國的基地,他心中想的還是「反攻大陸」爭一口氣。
一虹提到他的長官先生對日本政府在台建設很是推崇的,讓我聯想到過去也曾聽過日本對台灣建設的規劃原想以高雄為中心,所以高雄的道路寬大平直,整個發展計畫可以擴展到西元2000年,其中包括道路、公共建築、下水道等等,規劃得鉅細靡遺,但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完全放棄日本的設計?我們的道路挖挖補補,開在路上像在騎馬!?日本在台灣殖民砍走了台灣不少森林資源,但他們至少砍一棵樹,會再種一棵樹,但早期黨國不分的政府盜採森林的景象,也許更貪婪可惡吧?「如何留給子孫一個美麗的台灣?」,這是真的把台灣當成「家」的台灣人需一起努力的!
--------------------------------------------------------------------------------------------------------------------------------
版主: 
移民只是單純的選擇移居到新的居住地區,殖民則是從強權的角度在做移民。對於移民者而言,即使是英國的殖民政策下的新移民,很少不把新土地當成自己的家園的。問題在這些帝國強權的人民對土地的觀念大都是錯誤的,因為沒有合理規劃與節制,對土地、環境與生態的破壞,往往讓重視土地與環境生態的原住民族無法認同。而強權以武力攫取別人的土地,將原住民或原來的移民人種視為次等國民,這種不公不義的事,在十九到二十世紀是司空見慣的。其實適度正常的移民,是不同人種的融合,不但有利於遺傳的優生取向,也有助於文化的融合與提升。生在這個重視民主和人權的時代,如何讓移民成為一種公平理性的抉擇,如何才是對全人類的福祉有助益,值得深思。(06-09-11一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