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那一年承諾的 633

(06-19-2012悠然)
在台灣這個金錢導向的國度,許多人是以錢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不僅走在路上會對不熟識的人詢問月俸幾何,挑對象要看年收入,選舉時也要看是否會對自己的荷包有幫助。這種心態長期讓國民黨獲利,因為台灣人雖然明知國民黨很腐敗,卻誤以為他們比較會搞經濟。
台灣戰後的經濟發展,其實不是國民黨官僚的功勞,而是國際分工的結果。美國在冷戰期間,為了防共,對臺灣有很多的投資。1960年代,西德與日本的產品已經打入美國市場,取得勝過美國產品的競爭優勢。
當時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太高,不利於競爭,美商不得不實施「國際分包」來自保,透過跨國公司或子公司的貿易網,把一些半成品放到勞力廉價的國家去生產,再運回美國。分擔這些工作的經濟體主要有五個:墨西哥、臺灣、香港、新加坡、南韓。
除了墨西哥以外,這些經濟體都是美國在東亞防共的重鎮,也就是「四小龍」。臺灣的出口,異常高度地集中在美國市場;美國的製造業分包,又異常高度地集中在臺灣。顯示台灣的工業生產和勞動力,越來越整合在美國經濟之中,而成為美國經濟的補充。
對美資而言,臺灣的地位是美國母公司的海外零件生產基地。根據美國商務部在1982年的調查,在臺灣的美系企業產品,30%是出口給在美國的母公司。美系企業的母公司與臺灣子公司結合的情形,比其他新興工業化經濟體都還要密切。
美資企業的國際佈局,把日資也引來臺灣。美資主要是在臺灣生產,運回美國市場;日資則是希望能幫助自己對第三國的出口貿易。來臺灣投資的日資,不只有大企業,也有許多中小企業,他們普遍地與本地的中小企業合作,這對臺灣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美資與日資來臺,與本地資本合作,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他們之所以選擇台灣,主要是因為台灣當時的工資便宜、環保意識較低,以及台灣是防共的前線
與美資日資合作的主力,是不受政府青睞的中小企業。台灣的經濟發展也因此主要靠中小企業。後來,台灣的工資上揚,環保意識抬頭,這些原本在臺灣扮演美資日資企業供應商的台灣企業家,就跟著國際資本前往東南亞和中國,繼續扮演供應鍊的角色。
許多人誤將台灣經濟發展歸功於國民黨政府的政策與領導,其實是對戰後美日兩國企業的全球佈局不夠了解所致。台灣的中小企業緊緊抓住國際資本,並且提供難以替代的高品質服務,才是台灣經濟發展真正的原因所在。
馬英九在今年元月勝選後,開始不顧後果倒行逆施,反映在股市動盪和物價上漲,導致民心不安。GDP成長率不斷往下修,連保3%都很困難,離他所承諾的 633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6%,平均失業率低於3%,年收入要達到3萬美金)更是越來越遙遠。
許多財經界人士和媒體開始檢討,說他領導無方,說台灣的產業已經沒有幾年好光景,即將被殲滅,更嚴重的是馬政府開徵證所稅的作法可能把台灣帶向毀壞之路,台灣經濟恐怕「大勢已去」。
他的行政團隊要求漲油價,國際油價卻在之後連續11週走跌。他以「世事難料」來開脫,卻讓更多人認為這個政府莽撞、無能。
台灣的財經界人士和媒體,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看衰國民黨搞經濟的能力過。這可以說是有史以來,國民黨政府最不被認為有能力處理經濟問題的時刻。國民黨「比較會搞經濟」的這個形象,到此破滅。
此際,民進黨應更用心經營經濟議題,與各界進行良好的互動,逐漸形成一套取代國民黨的方案,來爭取國人的信賴。
畢竟,在選戰的天平中,經濟選民才是決定執政權歸屬的砝碼。這些人很現實,但也比較沒有僵化的投票傾向,是可以爭取,也必須爭取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