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章回小說般的「聖戰演義」

(02-15-2012一賢)

看完師推薦的廖運範《迎戰B型肝炎-故事從「台灣經典」說起》,包括新書發表會紀實(林欽沂撰文)朱真一教授的推薦文和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博士的序。
新書《迎戰B型肝炎-故事從「台灣經典」說起》的作者廖運範醫師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當代醫學》發行人。這本書的初稿,在《當代醫學》創刊36週年的200911月開始,逐月連載18個月,最後編輯成書,廖院士特別選在他的恩師-台灣研究肝炎鼻祖宋瑞樓院士的生日前夕出版,敬獻此書給恩師院士伉儷,作為宋院士95歲的生日賀禮,同時也以此書向他所敬愛的羅光瑞教授致敬。201185日下午三點在台北市濟南路的「台大校友聯誼社」,舉行了有一場溫馨而感人的新書發表會。

新書發表會當天,座無虛席,幾乎聚集了所有台灣研究肝炎的老、中、青三代學者。
發表會中,廖院士追述《當代醫學》與肝炎的淵源,提起1973年《當代醫學》第二期,與宋教授發表了一篇〈肝病曙光-B型肝炎抗原(澳洲抗原)〉,經過40年後,當初預測的這道曙光,果然大放光芒。近38年來,《當代醫學》曾刊登過不少肝炎的文章,也催生了《醫者之路-台灣肝炎鼻祖宋瑞樓傳》,與五年前,在此發表的第一本肝病教科書-《肝炎、肝硬化與肝癌》這二本書。至於台灣肝炎研究的事蹟,在座的羅時成教授,在1999年發表了《肝炎聖戰》科普名著後,已給台灣B型肝炎研究作了很好的回顧,讓大家瞭解台灣肝炎研究,如何創造奇蹟。
至於何以還要寫這本書?其動機係來自出版《肝炎、肝硬化與肝癌》一書時,宋教授寫的第一章,有關台灣的肝炎研究簡史,因此思考是否可以將之寫得更詳盡?其次,是200710月在日本神戶,舉行的亞太消化醫學週中,邀請Blumberg BS教授,作發現B型肝炎40週年的紀念演講,因擔任主席並作對應演講,閱讀許多文獻,發現台灣在世界的肝炎研究領域,影響力比原先想像的大,他自忖於1967年台大醫學院畢業,次年即接觸到肝炎,1970年就一頭闖入這研究的領域,幾乎看到全世界及台灣B型肝炎研究的全貌,應是最適合寫這「故事」的人。
如果沒有人將此人、事、物寫下來,日後將被遺忘以至被湮滅了。年輕的一輩醫學生有許多不知宋瑞樓教授,不知Dr. B.S. BlumbergDr. R.P. Beasley……為何許人也!一份使命感,更讓他覺得有必要寫這本書。
  接著廖院士說:「假如我沒有寫這本書,在座大概很少人知道孫詩潛醫師是誰?醫師是以前左營海軍醫院的病理科醫師,他曾與羅院長合作,Dr. Tong MJ1971年發表很重要的B型肝炎與肝癌關係的論文,其中的對照組是從孫醫師那裡來的。他也曾與Dr. Beasley發表過論文,大概很少人知道;還有為什麼「台灣肝病學會」到現在內政部沒有登記,迄今仍是『非法』組織?應該將它寫出。其實,寫書的過程,我覺得很享受,我們即將退休的人,參與這場聖戰,感到『這美好的一戰,已經打過了』,很高興,要將這些重擔交給台下的青年才俊。寫書的過程中,要感謝很多人,特別要感謝二位肝炎研究的泰山師祖-宋瑞樓院士及羅光瑞院長,因他們的胸襟、氣度及領導、統御,使台灣的各研究團隊,能在國際肝炎研究的領域,有亮麗的表現。也謝謝李遠哲、陳建仁二位院士為這本書寫序。」
朱真一教授推薦說:
「這書寫台灣的經典研究,年輕一輩多看此書,可學習如何探討解決問題。我不只說說,更建議出版社,以學生優惠價優待學生,很高興出版社同意。讀此書可學習肝炎的種種,從病毒如何發現,如何傳染,疾病自然過程等,另外肝炎的流行病學研究也是經典之作,實驗室基礎研究還可幫忙病人等。不厭其煩地來介紹,因為此書的確可讀到非常多可學習的典範,典範的人物及典範的醫界研究、治學精神等等。」
「《當代醫學》開始連載肝炎文章時,我感到特別高興,不但提到發現的歷史,還有更完全的肝炎故事。現在此書出版,一口氣可讀到如廖教授夫婦所說,像章回小說般的「聖戰演義」,每章回有台灣各「武林高手」有趣且動人的肝炎故事。不過我最高興的,還是肝炎聖戰中,談到不少台灣領先全球的典故。
  我希望年輕輩醫師及醫學生在這有趣的故事中,能體會廖教授要強調的,台灣武林高手的各團隊「互相欣賞、佩服、包容、激勵,只有合作沒有競爭、不扯後腿」的精神,這是台灣醫界難得極少的現象,當然更希望其他醫界人士也向他們學習。」
「不只是故事動人,我注意到學術及科學的講述也是此書的重要內容及特點。從故事中大家會較容易地領悟到肝炎病毒,與慢性肝炎、肝硬化、到肝癌的關係,我對台灣團隊對肝炎的「生涯(自然病程)」的詮釋,最感興趣,想瞭解如何用免疫來說明不同的病程期。我說台灣團隊,是因為廖運範歸功給很多人,我沒詳細地找文獻來查證,但我相信廖運範是最大的貢獻者。」
國際著名學者同時也是《肝病教科書(The Disease of Liver)》的編者Dr. Schiff 1995年到台灣訪問過。2000年時,廖教授推薦陳定信教授為國際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的典故,開始時Dr. Schiff因為陳教授是台灣學者,恐怕有「中國問題」而反對,廖教授堅持推薦有能力者,後來在理事會中,連Dr. Schiff都贊成陳教授當會長。他據理力爭的魄力和大力推薦陳教授的無私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李遠哲院長的序文說:「B型肝炎病毒是全人類健康的重要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每年因B型肝炎病毒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50-75萬人,其中大多數死於肝硬化和肝癌。肝癌一向是人類重要的癌症之一,但是為什麼肝癌的發生率在東南亞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特別偏高?在1970年代以前仍然成謎;由於肝癌的成因付諸闕如,肝癌的預防和治療一直缺乏有效的臨床對策。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也是中央研究院名譽院士的布倫伯格(Baruch S. Blumberg),在1965年發現了澳洲抗原,並在1967年以後的後續研究中,證實澳洲抗原與B型肝炎的關係。」
「台灣本土學者的B型肝炎研究,從1970年代早期宋瑞樓教授的臨床醫學研究開始,逐漸茁壯成長、發展躍升,在1980年代以後蔚為大成。前後共有宋瑞樓、陳定信、陳建仁、廖運範、吳妍華、陳培哲六位研究B型肝炎的台灣學者,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不僅台灣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在國際學術期刊經常被引用;台灣的B型肝炎研究者,也在國際學術組織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李前院長推薦說:「不僅『文藝青年』的寶刀未老,也展現『醫界大老』的赤子之心!本書不僅可以讓年輕的醫師及研究者細細品味研究的樂趣、使命與傳承,也讓一般讀者能夠從書中獲得第一手的B型肝炎預防與治療的常識」。
台大流行病學研究所陳建仁教授推薦這本書:「記述台灣B型肝炎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與人物,也為了啟發後起之秀積極傳承台灣醫藥研究的優異表現,廖院士從眾多的台灣B型肝炎論文當中,選取最具有影響力(ISI Web of Knowledge 引用次數超過一百次)的論文,一一評述其研究理念與方法、重要創新發現、社會經濟效益、人物事蹟趣聞等,內容豐富而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有如行雲流水。」
廖院士夫人黃妙珠教授說:「廖醫師二年前,開始寫這本書的文章時,我們正要去歐洲旅行的途中,在泰國曼谷機場的候機室,忽然看他拿一張不起眼的紙與筆,就開始寫,那時他的神情,讓我覺得很不一樣;他非常的專心、篤定、文思泉湧,寫完了就顯出很高興的表情。後來我們有時候到美國看孫子,每當孫子熟睡時,他又振筆疾書,又是很高興的樣子。後來我只要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不是在寫學術論文。」
「更要佩服的是,……他總是說:『病人有什麼問題,就要去找答案;找不到答案,就要做研究』。這是宋老師常常講的話,他給學生上課,也是講一樣的話,他真的奉為圭臬,實踐力行。另外他有能欣賞他人的特質,常常回到家時,會很高興說今天他的團隊,做了什麼研究、發現了什麼?、解決了什麼問題……。我更常聽他說包括在座的,誰誰誰、那個人好棒喔!那麼聰明!也常提及身邊,有那麼多值得佩服的戰友。」
從這些介紹與推薦的內容,可以看出廖院士是一個非常認真做研究的學者,也是一個很謙虛很會欣賞別人的人,他更有一種文學家與藝術家的浪漫氣質,在退休之際,仍不忘將過去的寶貴經驗撰寫成書,以傳承提攜後進。真不愧為醫界的典範,也活出生命的最真最善和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