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藥石之後,天氣陰涼,玲真提議帶母親去保安宮前花園走走。走到孔廟側門,想到之前孔廟裝修,好久沒進去了,就改去孔廟晃晃。
才一進側門,感覺完全不一樣了。以前的泥土庭園到處是矮欄杆,矮欄杆裡面種滿了花草樹木,一片蓊鬱的景象,現在只看到一大片水泥地,空曠曠地,什麼都沒有,只有原來靠內牆邊的那幾棵大樹,被粗魯地埋在水泥地裡。
再往裡面,二進之後,泮池旁典雅的庭園也不見了。代之而起的仍然是空空的水泥廣場。
大家說感覺視野比較明亮了,可是原來雅緻的庭園之美卻完全消失了。
再往內往後,原來古木參天的後院,也被大肆整頓過,樹木半數被砍光了。泥土地面,原來只有一條紅磚路,現在也全變成水泥和鋼條地面了。在靠近外牆的地方,矗立了二三十塊大理石牆板,上面鎸刻著摘錄的四書五經,不知道這是那一個高官的偉大創意?
上回去台南,同修安排參觀路線,經過台南孔廟,人家可是維護保存得沒話說,古木參天之下,仍然是原來雅緻的庭院。台北的三級古蹟都可以這麼搞,真不知道這些官員的腦袋裡裝的是什麼?
台北孔廟的建築原來頗為典雅,建築設計是出自著名泉州匠師王益順之手。孔廟與萬華龍山寺都是王益順的代表作品。 台北孔廟規模恢宏,佔地5200坪,建物面積1400坪,卻不是由官府建造,而是來自民間捐款所興建。
台北最早的孔廟是官府所建。光緒五年(1880),知府陳星聚在文武街籌建台北府文廟(孔廟),於光緒十年(1884)完工。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日軍進入台北城後,日軍進駐孔廟,文物多遭破壞,建築亦毀損,後來日本政府在原址設立國語(日語)學校,
後來更拆除孔廟,在其原址建造「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
大正14年(1925),台北士紳倡議重建孔廟,大龍峒陳培根率先捐獻田地2000餘坪,獲得士紳響應,
於是召開籌備會議,共推辜顯榮主事,辜顯榮亦捐出1000坪土地,各界共同籌措20萬圓建廟經費,並聘請名匠王益順負責設計建造。
昭和2年(1927)正式興工,兩年後,大成殿落成,其後因經費不足,後續工程頗有延宕,至昭和14年(1939),才全部完工,前後歷時12年。
幾十年來,孔廟管理委員會保存得好好的,最近台北市政府有錢沒處花,硬是發包了五千多萬的工程,把個原來古意的庭園,變幻成俗得不能再俗的水泥廣場。這到底是在維護古蹟,還是在破壞古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