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民意訴求會帶來聲音

(08-31-2012 一丹)

張懸本名焦安溥,才31歲,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創作型歌手,致力於社會意識的覺醒,順勢推廣社會公益、鼓勵年輕人的行為與思考,是正視社會問題的絕佳助力跳板。如她的歌曲「危險的,是」等等,極富反諷反思的社會意義。
今在公視新聞議題中心閱讀到一篇採訪張懸的文章(「告白」),越讀越感到生命充滿了力量!真如吳志寧說的:「張懸那麼多年以來,一直都是對社會議題很有想法的人。」
.......
張懸表示,公民輿論有所覺醒,政府才能知道最大民意取向是什麼,而不是「他以為」民眾仰賴政府決策,去衡定社會的動態。我們不能永遠等待政策,然後鼓掌或唾棄。憲法告訴我們,這權力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而我們卻沒有試圖去爭取。

我們不能把政策制訂交給政府,必須要有意見,哪怕我們的意見,一開始有害怕猶豫、有道德的疑慮,都不能因為這樣,三言兩語就放棄發言權。發言是溝通的過程,讓人瞭解我們知道這些事情,形成交集後,說不定就會回頭影響對方。但如果我們永遠封口不談,或把跟人有關的權利、公共媒體文化有關的權利,放在很高的地方吵來吵去,還不能產生輿論共識,或輿論自覺,並產生真正辯證的管道,那我們有沒有媒體、或已經開放民選,都不會改變我們自我放逐的基調。
台灣社會有很大的自我放逐現象,放逐到消費、文化追捧、廣告業....,知識份子覺得社會不需要他們多講深奧的東西,因為講深奧的東西沒有收視率.....張懸以一個創作歌手承認,創作型歌手在流行業界是值錢、是被尊重的,她願意用這份尊重,換取年輕人一些思考。所有需要推動、能夠被改善的事,都必須靠年輕人,年輕人有沒有自覺,都將決定下一個十年。
台灣不能再害怕抗議帶來的暴力或慌亂。我們要停止有訴求會帶來混亂的莫明惶恐。有訴求不會帶來對立或混亂,那會帶來聲音,最後說得最多的,有可能就會成為社會主流;那你希望什麼是主流,不能只在心裡默唸三百遍。
這三、五年來,從樂生、反國光石化、工運、農運,年輕人投入抗爭很多,對張懸來說不是getting better,而是getting more obvious,讓年輕人看到身邊有很多人在做。她相信,做這些事情的年輕人,需要的不是社會的肯定,而是更多年輕人的連結。
政府根本就認為,民眾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們覺得,民眾選他們出來,是仰賴他們做決策。但民主應該是,我仰賴你可以去幫我實踐一件我們要的事,而不是你幫我做決定。政府要去做的是實踐,而不是回過頭告訴我,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社會要負的責任,就是告訴政府我們要什麼。
社會狀態腐敗到極限時就會出現改變,改變永遠都會來。台灣社會到底什麼時候可以健康一點,或聰明一點,在還沒有徹底腐敗時,就靠新的聲音、靠辯證的力量,讓它不用非得面臨腐敗崩解,付出天大的代價,然後才能有翻盤的機會。
張懸認為自己對社會能有的最大貢獻,就是如何把好的事情,用更簡單的方式做到。在訪談的尾聲,她道出了她對台灣深深深的期許.....
「請你們在你們的環境裡面,去幫助另外一個張懸。去做一件小小的,像我一樣可能會做的事情。只要我不是一個人,你們就不是一個人。」

本月初,曾在臉書上看到張懸演唱會後發表的一段演說(有關「旺中事件」)。
「新聞媒體的自由,其實在於群眾的選擇上面......重要其實是我們要做出是我們自己群眾的選擇跟示範。讓NCC的各式各樣的審查制度,可以因為看見民意的訴求,而真的被迫導向一個比較健全而且比較審慎,而且不能夠再輕易地私相授受,回到一個正常的管道上面,這樣國家機制才­能夠真正的運作,而不是空有其名」、「通常控制我們的,其實是財團跟超­級企業,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在某一個機制下面被運作,被要求服務與工作......,如果有五十個、五百個歌手跟我一樣,歌手就是不會因為這樣的言論被封殺的,就是沒有封殺­這件事情了.....。付出你們的選擇跟聲音,千萬不要流於意識形態的鬥爭......,更重要的,其實是我們­在尊重每一個在努力的記者背後,我們其實反過來用民眾的身份,要去維護新聞媒體文化的自由與健全,這樣所有的新聞媒體工作者,也才能回覆給我們更好的節目、更好的報導,跟­一個真正宏觀而且公平的報導立場。」
張懸給了年輕人非常正向的示範,敢衝撞、敢發聲,社會才會走向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