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敵人送來的木馬

(07-31-2012黃國鉅)

在反對國民教育的聲音中,常聽到一種說法:「我們不反對國民教育,但內容不可偏頗,要提六四等……」先贊同對方的前提,再斟酌內容。這等於敵人送一隻木馬來,守城的人竟先讓木馬進城,然後才慢慢看它肚子裏裝的是什麼。如此開門引虎,把自己置於危險的境地而不知。
所謂國民教育,英文叫national education,光看此詞已經不倫不類,惹人生疑。有人說國民教育外國也有,是每個國家的責任云云。此乃混淆視聽之說!觀乎民主自由國家,只聞有「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而未聞有「國民教育」(北韓、伊朗等獨裁專制國家自然除外)。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民認識自己作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從立國歷史、憲法精神、政治制度、人民基本權利等,培養成有意識和責任感的公民,是智性的認識,與所謂國民教育的「認同祖國、培養民族自豪感」的感性認識,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且互相牴觸。

甚至連政府自己的諮詢文件,引用日本、新加坡、南韓、意大利、法國、愛爾蘭等所謂「外國例子」,都只見有「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一詞,而未見有任何國家推行「國民教育」一例。然而,諮詢文件卻竟然以「不同國家推行國民/公民教育的課」來描述之,可謂偷換概念的極品。(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稿》頁54)另外,諮詢文件又引用策發會檢討報告,提到法國、美國、澳洲等國為例子,同樣都只有公民教育的內容,而不見「國民教育」一詞。策發會文件還這樣理解國民教育:「國民教育的定義並不十分統一。本文說的國民教育是一種圍繞國家建立國家觀念的教育。透過國民教育,使每一個國民成為能遵守國家法律,能照顧國家利益、能負擔國家命運的人。」(策發會《香港推行國民教育的現况、挑戰與前瞻》(2008)頁11)其言語之閃爍,說穿了,其實是因為所謂「國民教育」,查實無據,於是唯有自鑄新詞,企圖偷天換日,訓練愚忠順民。官府文件字裏行間已經告訴你,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民族認同是雙利刃
再看國民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什麼認識中國,而是所謂「認同祖國、培養民族自豪感」,兩者並不相同,而且往往互相衝突。此所謂目的,本身就是政治目的,而非為教育樹人,只會為政府帶來好處,而非為孩子的福祉着想。國家認同並非什麼天經地義之事,一個人沒有義務認同國家,對國家有否感情,也是自然而然,不應通過教育手段來達致。等於一個美國人,討厭美國在國際上橫行霸道,要移民加拿大,也是他自己的選擇,其他人無從置喙。如果硬要推行,所謂的認同,就變成簡單的「我=它」,硬把自己投射到一個更大的群體上。(如策發會文件提到的所謂「we-ness」的建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把認同對象一些負面的東西排除掉,這認同才能成立。於是,認同的後果,就是掩蓋自己國家民族歷史的醜惡面,文過飾非、塗脂抹粉,造成認知上的扭曲和盲點,認為自己國家「什麼都是好」,「什麼都是對」的沙文主義。如一個愛國的土耳其人,不可能既承認自己國家屠殺了一百萬亞美尼亞人,而仍然對自己國民身分感到自豪,他必然選擇掩蓋甚至否定這段歷史。同樣道理,日本右翼分子要重建國民自豪感,則必須先否定所謂「自虐歷史觀」,否定南京大屠殺。所以,若堅持要國民教育加入六四議題,與它的根本目的相悖(defeats its purpose),當然死也不會答應。相反,這認同的另一面是「我不是它」,通過否定他人、其他國家民族來達到認同,一旦本國與別國發生衝突,必然變成「幫親不幫理」的盲目民族主義。所以,民族認同從來都是雙利刃,施之於心智未成熟的小孩身上,即使沒有荼毒兒童的意圖,也會有荼毒之效果。
香港人不能參與 決定國家命運
香港人作為中國的「國民」,既無義務,又無權利。除了可以拿特區護照出國旅行之外,既不用服兵役、向中央政府繳稅,又無權選舉國家主席、總理、人大政協,甚至如果要走過羅湖橋,試圖結黨參政,會被認為井水犯河水,隨時身陷囹圄。如此「國民」身分,只是徒負虛名,甚至只是臣民(subject),而非公民(citizen)。
因為從來國民身分的認同,必然是讓人民可以共同參與,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建立出來,讓人民真真正正覺得這個國家是共有之物、眾人之事(res publica),以符合共和(republic)的原則,而非某個皇朝一家一姓的私產。但國民教育不敢碰這些,於是就只能停留在「聽到國歌、看到國旗會感動流淚」這種低層次的所謂認同上。
况且,香港「回歸中國」,成為「中國人」,既非香港人自己的選擇,也非香港人奮鬥的結果。試問什麼人會對一些並非自己選擇的歷史事實,表示感動認同呢?答案恐怕只是一些隨風擺柳、沒有原則的人的虛偽行為。
至於國民(national)一詞,在西方政治多數是負面的標籤。遠的有納粹的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 socialism),近的如當代的德國、英國或法國,只有極右排外、近乎新納粹的政黨,才會用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這類名詞。而且,歐洲經歷過二次大戰的洗禮,受過民族主義的教訓,對「民族自豪」這類說法十分感冒,尤其是德國,如果中小學要教導小孩「對德國人身分感到光榮自豪」,實在匪夷所思
所以,如果香港的教育官員敢跟西方人說:「國民教育你們也有,所以香港也要推行,有什麼問題?」無疑自取其辱、惹人恥笑。
况且,推行國民教育的理據是「香港回歸十五年,但人心尚未回歸,所以要加大力度。」如此心態,令人想起日本帝國時代對韓國和台灣實行的皇民化政策,歷史情景雖然不一樣,但背後的殖民心態卻驚人相似:因為對新得來的領土上的人民歸順自己沒有信心,於是從下一代着手進行灌輸,洗刷他們的本土意識,用大量的文化符號加以同化。君不見諮詢文件的用語,大量提到「國旗」、「國歌」、「祖國山河」、「疆土瑰麗多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甚至連戲曲的「唱、唸、做、打」也搬出來嗎?如此費煞思量,目的又是什麼?
名不正 言不順 徹底否定
國民教育,名不正,言不順,必須在大前提徹底否定它,而不必跟它糾纏應該用什麼教材。等於一個人,未得人民授權而登上「特首」之位,竊取權力,應該從根本上否定他統治的合法性,而不用「畀啲時間佢」、「畀機會佢做吓先」。這不只是策略,更是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