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觀賞了公視節目---獨立特派員,談到以色列架設光電板「種電賣電」的電農,屋頂上。感覺可以作為我們國內發展的參考,就上網搜尋相關資訊。
目前以色列國內並無核電廠,有核能研究站兩座,但不用作發電。車諾比核災餘悸猶存,加上考慮國土狹小未必承受得起核電風險,同時還需顧及其他鄰近國家的反應,種種因素已讓核電本身在以色列備受爭議。2007年能源部部長興起建造核電廠的念頭,最後也遭攔腰斬斷。
以色列國內的傳統能源既不多樣化也不豐產,石油需仰賴鄰近國家的供給,為了更大程度的能源獨立及自足,被回教世界孤立的以色列不想受產油國威脅,發展太陽能成了一條不得不走的路。他們的國父本古里昂就是一個率先研究太陽能的先知先行者,1949年剛建國時就招募了第一個太陽能技術開拓者。
以色列太陽能發展史可以分成幾個階段:1950年代開始發展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及使用,解決國內能源短缺的困境;1960年代國內成功地推廣太陽能熱水器,並在銷售市場上有良好的客戶反應。1970年代正值石油危機,國內的太陽能熱水器使用率高達90%。1980年代,政府通過法案,規定建築物設計都需留設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相關設計空間,家家戶戶都裝設太陽能熱水器,成了一不成文規定。
2008年,他們政府為了刺激民眾使用及裝設太陽能設備的意願、太陽能設備相關供應商的發展、以及電力公司調整配合太陽能電網的設計,以色列開始推廣政府電力收購制度(Feed-in Tariff, FIT),簡言之就是政府提供給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業者、團體或個人保證購回電價的價格,透過市場機制的誘因,讓客戶(家庭)和相關方能夠從使用及供給兩方面雙管齊下,最快速度地提高太陽能的使用及市佔率。
直到目前為止,以色列在太陽能使用上仍舊是世界翹楚,經過統計,太陽能佔以色列能源使用的25%,90%家庭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為以色列節約了每年將近3億2千萬公升的石油。
2011年初,首座以太陽能產業為主體的集體農場誕生了。Kibbutz Ketura是第一個以太陽能作為產業的集體農場,也是第一個與太陽能公司合作的商業運營基地
。
此基地每年生產9兆瓦小時(GWH)的電力,並搭接上國家電網,提供附近區域用電。預計在未來20年內,將減少以色列125,000頓碳排放。
指導以色列國家太陽能中心(National Solar Energy Center)的費曼 教授認為:「全世界每天消耗的能源相當於2億桶原油。如果我們能夠減少消耗,環境足跡將是巨大的……假使以色列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20年后,電力需求中的60%-70%將無需任何費用,到那個階段,我們支付的費用將基於運營和維護成本。」
以色列總統希蒙·佩雷斯(Shimon Peres)表示:「太陽能是民主的,它可以改變世界的面貌。」
相對的,我們可以說:「核能是專制的、不民主的,它讓世界走向必然毀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