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人,幾乎每一個都受到國民黨的中國文化影響,受影響的差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然而受中國文化影響與成為中國人,畢竟是兩回事。就如同我們受西方文化影響,但我們不是西方人一樣。受中國文化影響,也不一定要當中國人。
我們在「中國人」的概念混淆,顯示我們依舊在中華民國體制下思考政治問題。很多人強調要關心中國的民主發展,因為我們跟他們很接近等等,我始終不認為是這樣。
在近代國家概念,中國是一個nation-state,有他們nationalism,因此若我們想要介入中國的問題,就是干預中國內政。台灣或台灣人到底應不應該介入?就要問台灣到底是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們到底是不是中國人?如果兩者都不是,又為何要介入呢?
我也不否認我們要有同情心、世界性的關懷,問題是:我們要付出多大的成本。美國開國諸賢強調美國人不要介入歐洲事務,固然不一定需用來做圭臬,以茲討論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但問題依舊一樣。我們將這個問題轉換為經濟問題。
台灣就是太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以致於台灣很多企業、個人的對中投資,不僅涉及利益,也涉及我們的認同。溫世仁在中國的千鄉萬才計畫是這樣,郭台銘的中國投資不也是這樣?其次,我們真的有辦法改變中國嗎?我不認為,至少它不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最近聽一個演講,他強調中國人在連雲港要搞個西遊記主題樂園,然後要將中國美食推向全世界。演講者強調:中國人就是有這樣的氣魄,我們台灣有沒有?中國進步很快,我們若不努力,很快就被中國趕過。我們會迷戀中國人那種「要將XX推向全世界」的論點,其實就是很中國的思考模式。
我們經常用中國領土、人口的概念做為我們思考的客觀條件,由此推論我們應該要怎樣。實際上,我們並不需要將自己的XX推向全世界,我們只需要將自己的XX做到滿意就好。我們有我們的條件,應該從這種條件建立自己的想法,並做出符合這個規模所創造出來的價值觀。
有人會由我的推論,得出以下的論點:是不是我們可以關心非洲、中東的人權,不應該或不需要關心中國的人權?對的,我的想法就是這樣。我的論點與某些關心中國的人,思考模式不完全一樣。
我認為所有的關心必須從我們要付出多少成本、得到多少利益的角度,並不是誰接近台灣,誰就應該是我們關心的對象。我們關心中國,付出的代價遠高於我們得到的利益,然而我們關心非洲、中東的發展,收到的利益或許不多,但我們的確有能力付出這樣的代價。
我這樣的想法,其實很小國,不是大國;很保守而不前衛。考究歷史發展,處在小國條件下的人民或政治人物,或許對遠處國家的人權會關心,但處在自己國家附近的強國問題,向來都很小心、保守,甚至做出違反人權、體制、正義的決策。我的思考就是這樣。
我不想讓我的思考很中國,僅希望它很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