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吳祥輝的一小段演講,被他充滿熱情的教學態度吸引,雖然影片中看不到台下聽眾的反應,但從他的眼神、表情、語氣中可以肯定,他的話很有感染力。「教育是啟發,不是背誦。」這句話他重複了兩遍,他的眼神彷彿在說:「我知道,這也是你心底的願望。」
他以芬蘭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課本為例,來說明他們的教材不但貼近現實生活,掌握時下脈動,更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國際觀。而這種國際觀,正是夾在兩個大國間的小國芬蘭,競爭力之所在。
當他去一個芬蘭小學參觀,老師介紹他是台灣來的貴賓時,一位孩子立刻上前,很開心地跟他握手,然後說:「我知道台灣在哪裡喔…,今天回家以後,我還要再上網Google,知道更多台灣的事。」
是什麼樣的教育體制,可以教出這樣的孩子?研究芬蘭教育的陳之華,在演講中引述了一位芬蘭教育系大學生的話:「我們的教育不是『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我們的教育是『每個孩子都很重要』。」
我回想到,從小二到小六,我們班上從來沒有排過名次,別班孩子留校課後輔導時,要寫乏味的數學習題,我們卻能夠寫劇本、彩排話劇、準備科展、學書法、下圍棋、編週報、練樂隊…,老師對於我們的品行,創意,人際關係,團隊工作的重視,勝過對我們課業成績的在意。
後來,上了國中,才發現什麼都要排名,連課外活動,班級整潔、秩序,也不例外。以學科為主的升學競爭主義和填鴨教育之下,我們很少有機會、也不被鼓勵在課業上相互幫忙,因為,幫助別人前進一名,就等同讓自己後退一名。我們好像從此進入了一個追逐名次、計較分數的瘋狂世界,大家一點都不記得,「學習」,是為了「學會」,而「教育」,是為了「彰顯人的價值」。
突然看到,台灣的教育制度,其實是整個國家制度的縮影。我們的社會缺乏「平等」的概念,以及對「人權」的絕對尊重,所以,既得利益族群,對別人的貧乏無感,甚至合理化資源分配極度不公平的現象。反映在教育現場,就是很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對於菁英主義的迷信,他們無視「受教育是所有孩子的基本權利」以及「公立學校是公共財產」的基本精神,公然反對廢除資優班和明星學校,深怕所謂「低成就」的孩子,會妨礙「高成就」孩子前進的速度。他們卻從來沒有想過,鄉下或偏遠地區的孩子,不論在受教機會或者學習資源上,完全不能跟都會區的孩子相比,以學校成績來定義孩子高下的方式,恐怕更像是在評量家長的社經背景。
這種複製社會階級制度的學校教育,承襲自封建貴族的觀念,不但踐踏公平正義,更有礙於公民社會的發展。就像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以社會主義之名行國家資本主義之實,統治階級和少數權貴的巨大財富,建立在對其他十億人口的剝削之上,這樣極度不公平不正義的社會制度,隱藏著隨時會爆發的動亂因子。而在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既得利益族群對社會民主化、公平化的改革之聲,極盡打壓、抹黑、抗拒之能事,統治者甚至刻意加深貧富階級之間的差距、隔閡與對立。
一個現代化國家的競爭力,絕非來自少數特權階級,而是來自國民教育品質的整體提升,及創造力的健康發展,芬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以公平的稅制,產生足夠的稅收,確保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在這樣子制度下教育出的公民,才有可能打造一個均富的國家,其財富不是GDP,而是全體國民的幸福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