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食品安全未爆彈

(03-19-2012 一智)

 
最近看了一些關於食物安全的影片,第二屆食物與人影展(3/14~4/29),補充一賢所寫關於基因改造的問題。
台灣食品安全未爆彈一個接一個,繼瘦肉精、禽流感之後,國內有學者提出基因改造食品可能就是下一個健康危機地雷。
我們有權瞭解我們的食物,生產者是誰?製造過程?我們該如何奪回自己選擇健康無毒食品的權利?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315日提出警語,指國內至少有8成以上的黃豆、6成以上的玉米是國外進口的基改食品,但很多消費者卻不知情!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科長王慧英表示,台灣目前僅開放基因改造黃豆、玉米兩種食品進口,且事前必須通過安全審查,由農業化學、毒理學、免疫學、營養學、醫學、生物技術及食品科學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組成「基因改造食品諮議會」逐案嚴格審查,才得以專案進口,嚴謹程度與日、韓、歐盟等國家一致。
強制標示方面,衛生署自2002年起每年監測約300件以上樣品,其標示不合格率約210%,且逐年減少。王慧英強調,按法規規定,只要原料使用基改黃豆或玉米,且佔最終產品總重量5%以上的食品,必須強制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字樣,未標示或標示不實者,依「食品衛生管理法」最高可處以20萬元罰鍰;但醬油、沙拉油、玉米油、玉米糖漿、玉米澱粉等加工食品,因不會含有轉殖基因片段或蛋白質,因此得免標示。
最近出版的新書《欺騙的種子》揭露了美國基改大廠孟山都內神通外鬼,透過遊說、滲透等政治運作,讓政府制定有利於廠商的食品安全標準,使得民眾健康處於未知、不可測的危機中。作者傑佛瑞史密斯Jeffrey M. Smith)曾任職於基因改造有機體檢測實驗室,可說對基因改造產業的內幕再清楚不過。他所揭開的事實,讓我們驚嘆所謂的文明民主,背後居然存在這麼多後門,而科學研究結論也可以隨著經費而轉彎。
書中剖析數個歷史事件,呈現基因改造食品如何透過官商合謀,一步一步鞏固其安全無虞的形象,進而塑造基改作物無可動搖的神話。包括1998年,蘇格蘭羅威特研究所頗具聲望的科學家阿帕普茲泰Arpad Pusztai)揭露老鼠食用基改馬鈴薯發生免疫系統失調,旋即遭抹黑的「普茲泰事件」;以及1989年,昭和工業以基改菌種大量製造的左旋色胺酸營養品,人體服用後出現肌肉疼痛、全身麻痺、血球指數迅速飆升的疫情。
郭華仁教授長期觀察基改作物影響並將論述集結於〈GMO面面觀〉網站,他認為應加強基改食品的標示,並且透過立法規範。目前雖有規定超過5%以上的基改作物必須標示,但欠缺法令依據,也無查驗機制與人力配置,資訊不正確也不透明,恐影響民眾權益;而在海關應進行有效的邊境管制,辨別基改作物,有效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