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弱耗國力的財政赤字

(03-12-2012 一心)

《中國時報》提出了一篇台灣稅制不公的報導,每年破千億 遺漏的資本利得稅(沈婉玉、王莫昀2012-03-12),文中指出:廿多年前,政府曾先後提出恢復證所稅、不動產實價課稅,但宣告夭折,從此,證所稅與不動產實價課稅成為官場禁忌。近年,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房市投機炒作更烈,稅制合理化才又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該文說明,一般民眾薪資所得支撐了整個台灣主要綜所稅的來源,但炒房、炒股族卻可享有龐大「租稅優惠」,所「遺漏」的資本利得稅,估計每年大概在一千一百到一千五百億之間。

引用台北大學財政系教授蘇建榮說:當前台灣財政問題核心在於長期的「結構性財政赤字」,形成的原因除了政府支出結構外,主要是「長期的減稅制度」所造成。
最後結論:「長期的減稅制度不僅造成政府財政虛弱,入不敷出,更重要的是政府許多重要的政務,包括提高社會福利、補助弱勢民眾、加強教育投資等,都沒有能力再作擴充。最後必然造成國家與民眾受害。」
這篇報導,把「國家」跟「民眾」並列為受害者,又是一個「滿街都是受害者,卻沒有加害者」的模式。
如果真心要去檢討台灣政府的「結構性財政赤字」,開源跟節流必須雙管齊下,也就是說,除了改變「長期的減稅制度」,也要去面對「政府支出結構」的問題:僅佔全國人口5%的軍公教,其人事費用就花掉了政府全年總收入的1/2,難怪這個特定族群,特別鍾愛國民黨。馬政府的選舉考量,永遠優先於社會公平及跨世代正義,寧可繼續支付年年虧損、並且在二十年內必定破產的軍公教人員退撫基金,也寧可債留子孫,不願把錢投資在國土永續、社會福利、弱勢補助、教育加強。
因為租稅制度不公,政府支出結構扭曲,使得許許多多的台灣年輕人,或埋首金融股市,或投機炒作房地產,或以投身軍公教為志向,這樣的社會,怎麼可能有競爭力?我們如何能期待一個更符合公平正義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