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政策性買票下的扭曲操作

(09-24-2011一湛)
一個民航機師陳建志po文,說明自己薪資不低,三十幾歲想結婚購屋,卻無法達成,大聲疾呼:我是個民航機師,也是社會大眾眼中的高薪一族,三十多歲的我近來想要買房子結婚成家,幾個月找屋、看屋的過程讓我深深體會到,薪水追趕不上房價,即便我的待遇已高出上班族一截,還是充滿望屋興嘆的無力感。幾輪看屋下來,仲介和代銷小姐不斷的灌輸:「房價只會越來越貴,現在不買,以後更高」。不管是台北市、還是更外圍的土城、林口、桃園、三峽,口徑一致地,房價不斷的往上漲,每坪的開價像積木似的越堆越高。、、、買不起房子的人越來越多,再這樣下去,台灣的貧富差距會逐漸失控,衍生的種種社會問題,政府真的在意嗎?
台北都會區房價高漲,不是市場自然的反應,而是人為操作加上不公平稅負所造成。
中央大學朱雲鵬教授曾指出台灣房地產市場是『全球異象』;也就是,台灣大約是全世界唯一不用市價或實價課徵房地持有稅的地區,採用的稅基,是調整權責在地方政府的公告地價及房屋現值。
然而,無論是公告地價或房屋評定現值,都和實際市價有相當落差;前者還會每年調整,後者根本還參考沿用二十多年前的標準構造單價舊標準。就此,房地產成為資產階級稅務『規劃』的最佳工具。
因此同樣一億資金,以現金或其他方式報稅,可能必須實報實繳;然而拿來買豪宅,卻因為稅基與實價脫節:公告地價低於土地市價,房屋評定現值遠低於成交房價,因此買方反而能省下大筆稅費。

試想,如果為了節稅目的而購房,買方會在乎購入價格太貴?偏離市場行情?上億總價對他們來說,當然是九牛一毛,如果還可因此省下可觀稅費,何樂而不為?甚至極端些,買得愈貴、偏離公告地價及現值愈多,省的稅可能更多!
再者,投資客或建商的『存貨』,仍須回歸市場,由下一個買方(自用或投資皆可能)承接;這時仍有可能因市場景氣向下,或面臨存貨及資金壓力,必須降價解套,而對市場行情造成衝擊。然而節稅之購買目的,大部分還不會回到市場機制中,因為繼續持有,買方才能繼續節稅;更可怕的是,這種脫節再脫節的交易價格,仍會成為比價依據,都會房地產價格會因此被加速墊高。
台灣並不是沒有房子,而是房子控制在投資客和有錢人手上。
依據營建署「空屋資訊推估」委託研究報告中指出,全國2010年約有七百八十六萬多間住宅,其中有92萬多間無人居住,平均空屋率為11.67%
研究所定義的空屋,是用台電用電度數來判斷各住宅的使用頻率,每月平均用電度數低於60度就視為「空屋」,接著再用房屋稅籍資料進行勾稽和統計,推估出來的。台灣空屋率普遍高於世界各國,顯然將房地產當成商品儲存或避稅工具,而排擠了真正需要住屋的人。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說:都市地價高漲的主因並不是因為運輸成本節約、或區位因素優良所造成的,而是因為對不同土地的「加價」所產生的,這些加價的產生及多寡,主要是由土地所有者、建商及財團來掌控,其中並往往涉及了許多政治因素。這凸顯一個重要意涵,即都市的地價是經由人為主觀所創造出來的,並非是客觀市場供需法則來決定的。
因此,擁有土地也就擁有超額利潤,土地變為絕佳獲利的商品,成為投機的重要標的,大量的資金押注入於房地產市場,造成台灣社會畸形的發展,許多貧窮者及中產階級皆無力購屋,而立場嚴重偏向資本的政府又不願協助,高房價遂成為今日嚴重的社會問題。
食衣住行是人民的基本需要,年輕受薪階級買不起房子產生的挫折感,已經是民怨的榜首,政府的注意力如果無法從民眾的真正需要著手,被民眾所淘汰也就理所當然了。
修行是把世間的苦難放在心上,是關心社會的公平正義,是在乎每個認真努力的人,能否在合理的環境中做自己的最真與最好,對於這個最大的民怨,我們要督促政府確實拿出辦法來,政府存在的低標不就是服務民眾的基本需要嗎?連這個最基本的政策服務都做不到,執政黨真的病得很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