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塗發教授:馬政府以「自由化」、「全球化」為藉口,對中國全面開放,無異是「引狼入室」;但馬政府卻強調「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政經可以完全分離?),只要擱置主權爭議,經濟依賴中國並不是壞事,也不會損及台灣國家主權。事實真是如此嗎?
一個企業選擇到什麼地方投資的主要考量有二:一是可以降低其經營成本,二是可以取得關鍵技術。中國企業若要對外投資,其主要目的必然是為了要取得其所需之能源、原物料或關鍵技術。更何況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者絕大多數是國營企業,其對外投資是具有計畫性與政治目的。同時,中國也會運用由外匯存底所成立的「國家主權基金」,對外進行「戰略性」投資。
中資來台對台灣的可能衝擊:
(一)
台灣產業的關鍵技術將被掏空
(二)
台灣的經濟命脈將掌握在中國的手中
(三)
台灣將淪為中國經濟的附庸
自1990年代以來,台灣已成為資本輸出國,引進外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引進技術,促進產業升級,而不是要補國內資本之不足。迄今,台商累計對中國投資的資金已超過三千億美元(新台幣十兆元)足可證明。台灣既不缺資金,且產業技術又領先中國,馬政府為何要引中資來台?馬政府以「自由化」、「全球化」為藉口,對中國全面開放,經貿交流要完全正常化,顯然是別有居心。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4.33兆美元,而台灣只有0.4兆美元,兩者經濟規模大小相差非常懸殊;台灣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國則是國營企業佔大多數的非自由市場經濟。在此不對稱、不對等的情況下,台灣的資金到了中國將有如掉進黑洞一般。台資到中國,必須持股超過50%才能掌控在中國的公司,但是中資介入台灣公司的經營,不必持股超過一半,在一般情況下甚至只要持有15%~20%的股權,中資就可以主導、操控在台灣的公司經營,也可輕易地將關鍵技術搬回中國。
(原來有此不對等的關係!我本以為要超過50%才能掌控。)
事實上,對中國的種種開放措施,包括開放中資來台,乃是在建構兩岸間商品、人員、資金、服務與資訊全面自由化的「兩岸一中共同市場」。透過「一中市場」的建構,完成兩岸的「經濟整合」,邁向馬英九政治「終極統一」的夢想。一旦「一中市場」建構完成,台灣的經濟命脈將完全被中國所掌控,台灣將淪為中國經濟的附庸,實質「香港化」或「澳門化」了。
台灣已然陷入風雨飄搖之境,面臨危急存亡之秋!
新任工程會主委陳振川昨天對開放中資來台投資公共建設一事,做出更進一步解釋。他強調,將堅守(不影響國家安全、不影響社會觀感、不衝擊產業發展、可幫助國內產業)等四大原則。
他表示,開放中資投資公共建設,原則是朝向由中資挹注資金、而非由中國企業承攬工程,甚至引進勞工。必須在不影響國家安全、不影響社會觀感、不衝擊產業發展及可增加就業機會下進行,國家門戶例如機場、出入境管制、運輸等不在開放項目內。
開放中資主要是資金投資,而不是技術進來,且必須由國內廠商負責工程,原本應由國家進行的社福設施、非營利事業,也不會開放中資投資,以免影響社會觀感。
但國內營建業者質疑,國內資金充沛,也想參與投資公共工程,為何不先針對國內企業建立出可投資的環境,反而先行考量增加中資投資的公共建設項目。
忽悠人民的吶喊!國內資金充沛啊,王塗發教授這段話就更清楚了:「自1990年代以來,台灣已成為資本輸出國,引進外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引進技術,促進產業升級,而不是要補國內資本之不足。」
由中共挹注資金,其實是在建構兩岸間商品、人員、資金、服務與資訊全面受制的「兩岸一中共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