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以一幅畫對抗一個政府

(07-13-2011衣穎)


前往歷史博物館觀賞「世紀大師畢卡索」特展。作品依照其年表展出並有特色風格之介紹,雖然文字說明提及畢卡索如何關心政治,但展場並無此一類型之畫作。
畢卡索8歲時便畫了一幅《鬥牛士》,他的基因裡,富於叛逆精神,存在著鬥牛士的挑釁與不屈不撓的特質;畢卡索從來不是默默而生藝術家,總是積極參與時事,最知名的作品《格爾尼卡》,被稱為「以一幅畫對抗一個政府」。
1971年,90歲的畢卡索103這天,完成名為《星期日》的油畫,記錄了他晚年勤於創作,連星期日也未停筆。畫中的畢卡索,化身為鬥牛士,穿著輝煌的服裝,像是對過往的輝煌行注目禮。
此時距離1025日畢卡索的90歲生日,僅半個多月;到他197348辭世,則不到兩年。人生將盡,畢卡索選擇盛裝挺立的鬥牛士,作為晚年的自畫像,留下人生精采註腳。  
畢卡索名作《 格爾尼卡 》,3.50x7.82畢加索名作《 格爾尼卡 》,3.50x7.82
在二戰期間,有一個好奇的德國軍官走進了畢加索的公寓並發現了桌子上的《格爾尼卡》,於是就上前欣賞。 但當他看到了畫上畫的是一個飽受德國納粹蹂躪的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時,這個軍官生氣地問畢加索:「這是你弄的?」畢加索諷刺地回答說:「不,這是你弄的。」
標記法西斯暴力浩劫的〈格爾尼卡〉,就是西班牙北部山區巴斯克地區(Basque)小城格爾尼卡的名字。1936年西班牙爆發內戰,右翼法西斯主義者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領導的叛軍,推翻了由左翼黨派組成的西班牙共和政府,共和政府遷都頑強抵抗。佛朗哥領導叛軍成立國民軍政府,得到德國希特勒與義大利墨索里尼的正式承認,並為了利益而結盟。
1937426,德軍出動25架最新配備最精良的轟炸機,連續轟炸3個多小時,投下超過10萬磅的高爆燃燒彈。那天是星期一,小鎮廣場剛好有市集,這突如其來的轟炸,造成一萬六千人的——全鎮居民三分之一死傷,爆炸引起的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整個小鎮毀壞超過百分七十。
畢卡索當時在法國,聽到祖國這樣的慘劇,極為憤慨。剛好他受西班牙共和政府委託,繪製即將在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中西班牙館的壁畫,於是決定以格爾尼卡為主題,懷著「對那把西班牙沈浸在痛苦與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戰集團的厭惡和鄙視」,畫出西班牙人民遭受法西斯迫害的戰爭慘狀,藉著博覽會廣為宣傳,於是在短短六週之間,完成了長776.6公分,高349.3公分的巨幅壁畫 
畢卡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右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左邊,一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上方那盞耀眼的燈泡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醒目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裡探出頭來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個雙臂伸向天空的男子驚恐形象,一下子就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其絕望的姿態使人過目難忘。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畫中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剪貼的視覺效果,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有效地突出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甚至覺得有些雜亂。似乎在烘托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然而,細察此畫,會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裡,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顯然有經過精細的構思與推敲。儘管諸多形象都富於動感,但其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在畫面正中央,可以看見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恰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與達芬奇(最後的晚餐)金字塔式的構圖,有某種相似的特質。

佛朗哥政府最後打敗了共和政府,以鐵血手腕統治西班牙畢卡索自我流放,生前說過,只有等到西班牙結束了法西斯統治,恢復了民主共和,〈格爾尼卡〉才可以回到西班牙。這讓我想起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原本是要題給拿破崙的,後因他心中的英雄幻滅而塗改,或有國民樂派作曲家將本國民謠置入樂曲創作裡面--- 這是藝術家對於公共議題的捨心與主動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