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業風吹起

(04-19-2011 一三)想起2008年上演的一部倫理懸疑片《Doubt)》。故事發生在紐約一座天主教教會學校…
影片所述的時代背景是1964年,甘迺迪遇刺身亡的第二年,此時的美國民眾普遍感到迷茫,信仰迷失,彼此間缺乏信任,雖然馬丁.路德.金那一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當時黑人仍受到嚴重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片中天主教學校裡出現了唯一的黑人小孩,也難逃被孤立被排斥的遭遇。這個鏡頭不多、有交友困難、渴望溫情的黑


學校裡,保守的修女校長總是嚴厲且毫不留情面的管教學生,她痛恨學生使用原子筆;禁止小修女吃糖(其實只是咳嗽糖漿),討厭改編過的耶誕流行歌,認為是異端當道;不尊重台上教師,中斷課堂進行,只為揪出她看不順眼的學生,回歸她認定的行為秩序。 

神父,活潑開朗,在台上佈道時總是感動人心,他喜歡跟學生親暱的肢體觸碰、與學生聊天打屁,也特別關心那唯一的黑人學子(12) ,送他玩具,又原諒他偷喝了祭壇的酒。修女則認為神父的行為不夠保守、檢點,不適任上司。

修女懷疑神父孌童戀的一些線索,來自她曾目睹神父碰觸一位學童,那位學童嫌惡地甩開他的手,基於她對神的堅定信仰,誓言要趕走神父,也絕不願意去做任何有利於神父的澄清。神父基於告解保密原則,無法為自己辯護,也曾一再要她明白:「總有事情是在你的所知以外。」在一次佈道中,神父有感而發地說著:「最怕就是有人把自己的懷疑變成謠言,流言蜚語像是高處飄散的羽毛,隨風而去,撿不回來。」然而,修女仍按著心中既定的主觀印象去推論,即便沒有直接的證據,她也寧可犯下天條,謊稱或曲解任何打聽到的蛛絲馬跡;修女由「原告」自我加冕成「摘奸發伏」的檢察官與「主持公義」的法官,「成功地」定了神父的罪!

影片最後,年輕的修女教師對修女校長說:「我希望自己可以像你,你除了自己,誰也沒有說服,卻能夠心安理得。」校長突然失聲痛哭,說出「I have doubt! I have such doubts!」…是對嚴肅禮教的懷疑、對為維護學校規矩而不惜說謊的懷疑,還是懷疑自己對信仰真的有偏執了?

日常生活中的「疑」,無處不在,無法逃避,對因緣不確知的事,我們很容易因為對結果的不滿,而不分青紅皂白,就對主事者大加撻伐。「真相」只有一個,但「事實」卻可能有很多種面向。人們總是依照自己的有限知識、經驗投射與價值判斷,去丈量長短深淺,這其中一旦又有過往未消化的成見、剛愎的動機臆測與先入為主、過度簡化的跳躍,加上「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情緒左右,難免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人對自身尚且摸不清楚,何況對於不同生命深度、不同價值取向、受不同時代影響的他人?「以蠡測海」就不可能免於「以管窺天」!

知見的框架,常使人失去瞥見真實的機會,也遺忘了愛。當偏見戰勝理性、好惡取代客觀,真相不僅無法昭示,反而會走向了謊言和對原本信仰的背叛。尊重人性尊嚴的「無罪推定」,正是在防範我們不要因懷疑而論斷,或放任流言蜚語去人身攻擊去「殺人不見血」。傲慢生偏見,偏見生傲慢。能不慎呼!

版主: 
舊約《以賽亞書》11:3:「他必敬畏耶和華為樂,行審判不憑眼見,斷是非不憑耳聞。」新約《約翰福音》7:24:「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馬太福音23:28》:「你們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馬太福音7:4》:「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 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互相勉勵吧!

人孩子,是否與「對他特別關照」的神父有「不正常關係」,影片始終是隱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