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太子黨的權力資本

 (10-17-2011一湛)


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今年917日開始,從紐約華爾街蔓延到美國其他大城市。活動的手段是要持續佔領紐約市金融中心區的華爾街,藉此凸顯大型企業的貪婪和社會的不平等,示威者高舉標語反對金錢和商業對民主的濫用,抗議大公司對美國政治的惡質影響,並指出大型企業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對法規和政治的負面影響。他們認為大企業的貪婪,傷害了美國的經濟 讓基層勞工失去了工作機會  使絕大多數美國家庭都遭受到經濟衰退的打擊。
他們認為華爾街是野蠻企業 」,而縱容如此惡劣行徑的是美國政府 但苦吞惡果的却是無助又無奈的基層勞工。紐約人會如此憤怒,會激發出仇富心態,實在是肇因於華爾街的高層太過於為富不仁了,美國政府不但疏於監督,還不顧公義的用納稅人的錢來協助他們。
金融海嘯所造成的金融危機  重重的傷害了全球經濟,讓全球基層勞力都要面臨生活上的緊縮壓力。他們已經大到不能倒,官商的連結太深太幽暗:賺了錢歸自己,賠了錢政府埋單。結果是:有錢人越多的國家,其政府負債反而
沒有「人文」是不會有「品質」可言的,這十多年來,美國金融產業所闖出的災難,說明了企業高層沒有人文素養,沒有悲天憫人的胸懷,也沒有對社會的使命感 ,企業不但罔顧社會倫理,甚至連傳統領域一定會照顧到的就業機會也一併漠視,其企業家精神已蕩然無存了。
企業家精神一定會考量社會成本、社會責任與社會公義的。企業家精神真的要落實在公司的政策上,企業高階應負的責任,似乎需由國家的法令來規範。
1970年代以來,富人愈來愈富已是大勢所趨。到了2006年,財富集中在少數金字塔頂端的態勢越演越熾,全世界八成的財富集中在少數15%的人身上,另外85%的人,只能去分那剩下二成的財富。根據《美林》最新公布的2011世界財富報告(World Wealth Report),2010年亞太地區百萬富豪(投資資金百萬美元以上)人數增加到330萬人,略低於北美的340萬人,但高於歐洲的310萬人。
根據聯合國統計,已開發世界的十億人口擁有全球百分之八十的國內生產毛額,其餘的百分之二十則由其他國家的五十多億人分配。全世界86%的消費活動,是集中在最富裕的20%人口;最貧窮的20%人口,僅占全球1%的消費活動。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情況愈來愈糟,除非各國政府能改變經濟政策重心,幫助弱勢者改善困境,否則貧窮人口無法減少。貧富差距惡化已在各國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美國,都會地區中產階級逐漸減少,城市裡大多數社區不是窮人聚集就是豪富社區。在日本,一些銀髮族辛苦一生,退休年金卻少到難以生活。有些國家的年輕人眼見儲蓄一輩子也買不起房子,乾脆完全不儲蓄,從「月光族」淪為「卡債族」,生重病了就吸毒求死以避苦。
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研究協會」(WIDER6年前發表的報告,全球2%的富人依舊掌握超過一半的世界財富,而全球最貧窮的半數人口的資產,僅占全球的1%。這些富裕國家國內同樣有嚴重貧富不均的問題,以各國前10%的富豪為例,在美國占全國財富的70%,法國占61%,英國56%,德國44%,日本則占39%今年全球貧富不均與各國貧富懸殊的情況只會更嚴重。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戴維斯(Jim Davies)指出,全球的所得分配失衡,在過去2025年日趨嚴重。建立資產很重要,但生活充滿變數,開發中國家的問題讓許多人難以建立財富。
據波士頓顧問公司發表的全球財富調查報告中指出,台灣與中國的家庭資產大部份集中在少數家族手中,大約70%的財富集中在0.4%家族中。
中國財富分配不但不均,而且取得非常不合理,根據《時代週報》評論員韓洪剛2009625日的報導:
國務院研究室、中央黨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中國社科院等部門一份聯合調查報告的數據,截至20063月底,中國內地私人擁有財產(不含在境外、外國的財產)超過5000萬元以上的有27310人,超過1億元以上的有3220人。在超過1億元以上的富豪當中,有2932人是高幹子女。他們佔據了億元戶的91%,擁有資產20450餘億元。而考證其資產來源,主要是依靠家庭背景的權力資本。
財富問題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近幾年,隨著富豪榜的紛紛公佈,中國財富的過度「集中」已受到熱切的關注。《人民政協報》報蔡繼明委員說,「我國在社會財富增長加速的同時,出現了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傾向,0.4%的人掌握了70%的財富,財富集中度高於美國。這種大部分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格局,導致了我國消費的不足,甚至產生了畸形的消費。根據調查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上奢侈品最大的市場。」
1994200410年間,中國中小企業和個體戶生存環境惡化,全國有770萬家個體戶消失;相反,壟斷行業佔有了全民資源,壟斷企業並無企業精神,它們只是權力的衍生品,「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當下的中國,改革的聚焦點,仍然是如何對過度集中的權力進行限制
「倘若不從根本上解決權力過度集中的問題,就無法阻斷這樣的循環鏈條:社會不公平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必然地阻礙科教和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放緩,最後痛苦的承受者必然是底層百姓;老百姓的痛苦又會轉化為對利益集團的痛恨,從而給社會的動盪埋下了伏筆。」
中國「改革」30年來,經濟的總量確實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對資源的分配,從來沒有向好的方向發展。鄧小平曾言,改革造成了兩極分化,那改革就是失敗的。
根據《亞銀》報告指出:亞洲21個國家10年間貧富差距增加最多的國家,台灣排名第六,顯示努力成果欠佳。要拉近貧富不均,積極脫貧也很重要,聯合國將每年10 17 日訂為「國際消滅貧窮日」,促請各國關注貧窮問題,將消滅貧窮列為施政方針。台灣應該盡早解決貧窮問題,達到「無貧」的境界。140萬近貧戶未獲社會救助,貧窮人口之擴增,沒有經常性收入是主要原因,失業讓貧窮家庭難以翻身,根留台灣,發展在地經濟刻不容緩。
很遺憾政府對解決弱勢者生存、就業、健康、教育等問題之安貧、脫貧救助所投注的資源,遠遠不及以選票訴求的各種福利津貼,政策性買票更是嚴重扭曲了財富分配
台灣當前稅制稅基侵蝕嚴重,呈現國民負擔不公平的現象,加重財富分配兩極化。賦稅負擔率(賦稅收入占GDP%)雖由1990 年的20 %下降到2009 年的12.3 %, 稅率降了40%,但受益的主要為企業與高所得族群。
長期政府政策和政治制度一味向資本傾斜,常常為了保障大資本的累積,失去了平衡,使得小企業難以生存,政府政策不惜犧牲民眾的人權和需要,包圍華爾街或101大樓所引發的不公不義議題,將會是長期而且普遍的、世界性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