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自由貿易的利與弊

(09-30-2011國華)

《華爾街日報》一篇報導,談美國進口中國便宜的商品,對美國到底有沒有好處。
報導是由三位美國大學教授主導的研究計劃。研究顯示:進口中國商品使得美國人民就業機會降低,政府得額外付出失業保險金、糧票、傷殘撫恤金等社會救濟,這些額外的政府支出金額,佔了從便宜商品所獲得利益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也就是說,進口中國商品的獲利,有一大部份被抵消掉,且這還沒有計算工人失去工作後的個人損失。
200年前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說:「每個國家都做他的最好,再來強弱互補」,這個說法証諸近10年的發展已不盡然。中國經濟的大幅成長,的確有助於低廉生活用品(衣服、玩具、電器、電腦等)的進口與美國重機械的出口,但低工資產業的外移,也傷害了本國的就業機會。

對這樣的消息思考了一下。就拿自己所從事的科技業來說好了,美國公司或台灣公司將製造外包給中國,無非是希望降低成本,這對企業來說會提高獲利,在這樣的模式下,美國或台灣的公司就負責設計以及市場開發,而需要大量人力的工廠工作,就交給中國。問題是一個公司中的高級人力(知識分子)與一般人力(勞工大眾) 的比例,以我服務過的公司來說,可能是1:50,等於說一個人多賺了錢,其餘49個人卻失去工作。
以經濟效益來說, 這49個人有工作後,所繳的稅,應該不會輸給那一個留下來的人。而就人道關懷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策略,顯然沒有照顧到廣大的社會大眾。這樣看來,外包模式對人民、對國家的長期競爭力,都是一種絕大的損失。企業及國家都需要重新審視這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