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收看公視「台南老屋之旅」的節目…哇…認識家鄉的好機會!
近年,台南興起老屋改造的風潮(比如:五十年前的房子,有些破舊,但重新翻修,還是保留五十年前的那個味道),當然,一些技術,可能也得請年紀已經很大的老師傅才有辦法了,但是這改造的結果,讓全國甚至國外的朋友趨之若騖!我想,一來是因為大家都看膩住膩了「現代化」卻青菜(快速隨便)醜陋又跟自然環境不協調不搭嘎的建築,心靈開始感受到空虛,而台南這個古都,是台灣文化最早的發源地,也是保留古建築和傳統較多的地方,所以,老屋改造的活動,一發起,就許多人跟進了。
報導中,一位受訪者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是:「我們很慶幸台南不是首都」(所以我們不用常常得都更,把傳統的、美好的東西都革掉)──哇…好個「幹麻都要當第一?好好做自己就很快樂」的自信呀!難怪一般人說起「我是台南人」,都是帶著點驕傲的。這不是我們說「這個人很驕傲」的那種驕傲,而是「以我的家鄉為榮」的那種自信。但也不能徒有自信而漠視「變相都更」對臺灣社會惡質化的影響!
觀賞的過程,我忽然發現自己是滿滿的興趣和感情的.….Surprising!以前可不是如此,從學生時代就薰習了「對分數沒幫助的,都不用接觸、不用知道(不然就是浪費時間)」的觀念,長大出社會後,就也還繼續著這樣的認知和習慣,也因而跟人、跟社會有很大的疏離感,直到這幾年,才了解了「愛世界要先從愛自己的土地開始」,才終於有了點轉變…..真叫人感動啊–對自己的竟然會對家鄉感動而感動!
突然想起「失根的蘭花」:陳之藩 先生說他像失根的蘭花,因為回不去他的中國(因為那個中國被共黨「竊據」了),而我們,一直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卻一直不知怎麼去愛她,這是否是更可悲的失根的蘭花呢?!而這是教育所造成:我們的教育不讓我們了解、喜歡自己生長的地方,不讓我們跟自己腳下的土地連結,卻老是訴說著他方的美好,鄙夷自己所在處,以至於有辦法的,都搬離了這裏,留著的,許多也是住旅館的過客心態,一有機會,還是要出走…台灣的行政法令短視近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在,終於知道怎麼愛了──原來,只要放下無謂的比較,真情就自然流露,感動,也是自然而然,尤其跟自己家鄉、土地的連結和感情,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沒辦法感動,只因為被矇蔽了,有光一指點,很容易就照亮了。
『生命要有感動,才會覺得是活著』~我體會到「活著」的感覺了,那有靈有肉有感情有眼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