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勉《新頭殼》三週年

(09-08-2012胡元輝)

讀新聞、教新聞的人都知道,獨立是傳統新聞專業主義的基本元素,是新聞工作者奉為行為準繩的至上信條。媒體如果失去獨立性,不能獨立於政治與經濟力量之外,就不成其為媒體。
曾幾何時,標舉獨立性的媒體愈來愈少,即使不是空谷跫音,也是稀有動物。問問台灣的閱聽人,哪個人不知道報紙的顏色,哪個人不知道電視台的屬性,凡有事件發生,不問事理何在,就可預知立場。有人說,這是屁股決定腦袋,更正確的說,應是只有屁股,沒有腦袋
政治還有顏色之分,經濟則無藍綠之別。君不見,只要廣告下得多,公關做得好,企業逢凶都能化吉,老闆歪理也能變成真理。而如果廣告之外,還有置入;公關之內,尚有錢脈,那就更是無往不利,無堅不摧了。
設若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問題或許輕微些。嚴重的是,金權體制之下,政治力以經濟利益餵食企業,商業力則將經濟資源回饋給政治力,形成你儂我儂的政商合謀;尤有甚者,財團還介入媒體,政治則通融財團型媒體,以致政治、商業與媒體結成三位一體,媒體的獨立性更加蕩然無存。

不幸的是,台灣的媒體似乎正朝向三位一體的結合。在新自由主義的號角下,政府不斷解除媒體所有權的管制;在數位匯流的口號下,政府迷信大媒體的綜效;甚至在兩岸和解的說詞下,政府還放縱對岸資金對媒體的穿透。其結果,當然是媒體棄獨立性如敝屣了。
或許值得欣慰的是,相對於諸多大媒體在獨立性上的失守,台灣近幾年來,不受政商力量左右的「小媒體」紛紛興起,包括公民記者、自由撰稿人、學生,或是從大媒體離開的新聞工作者,陸續加入這些「小媒體」的新聞產製行列。他們所組織或投稿的媒體,無論是公民媒體,協作(collaborative)媒體,或是個人媒體、網路原生媒體,都已成為台灣獨立新聞業的重要基礎。由媒體獨立到獨立媒體,不僅標示出台灣新聞生態的變化軌跡,亦為成形中的台灣獨立新聞業做了最佳註腳。
《新頭殼》正是這場獨立媒體運動中的一個成員,一個衝鋒陷陣、頭角崢嶸的成員;一個年紀不大,志氣卻很大的成員。前後三年中標舉兩個精神標竿:
―― 一個強調專業與公民互動的新聞資訊平台
―― 一個有思考力的獨立媒體
這兩句話能做到多少,當然要由社會公評,但《新頭殼》將其志向做了清楚明白的宣示,將不僅是《新頭殼》工作者的自我期許,亦是這些工作者必須念茲在茲的社會責任。
美國愈來愈多的媒體整併已經衝擊媒體生態的多樣化,對此深以為憂的媒體自由協會(Free Press)指出:「一個社群所能擁有的獨立媒體愈多,能夠在空中呈現的觀點也將愈為多元。……街道上的記者愈少,報導中真正的新聞也就愈少。」希望上述的憂慮不會降臨台灣,更希望台灣的獨立新聞業能眾志成城,成為新聞獨立時代的響亮號角。
:本文發表於《新頭殼》三週年特刊。

版主:《新頭殼》網站是由一群資深媒體工作者,結合社會各領域人士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形式推動成立。「它矢志尊重新聞專業、培育優秀記者、推動媒體改革及促進民主深化,並將上述文字明列於公司章程內。」目前計有四位專職編採人員及若干兼職約聘人員,負責產製自己所規劃的新聞,此外並以部落格架構發展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稱之為「公民連線」,任何公民只要登錄之後即可發稿,不須經過專職人員的審核。該網站透過多重機制,希望專業工作者與業餘參與者能產生更為深度的結合,發揮群體的力量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