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黑膠唱片是一種幾近儀式的享受,唱片收在紙盒裡的薄套內,拿取收藏都要小心翼翼,唱機上的每一個構造都感覺像是珍寶一樣要小心移動和碰觸,特別是唱頭,以及唱頭尾端纖細尖銳的唱針。
來聽歌吧!
把黑膠唱片從紙盒中拿出來,用精緻專用的擦拭布擦拭乾淨,確定沒有毛屑,然後放到唱盤上,再輕輕移動唱臂,把唱針準確地放置在黑膠軌道上透明的起點,唱盤就要開始轉動了!回座位做好這幾秒鐘是最令人興奮的,我特別愛聽的是歌曲開始前那唱針和唱盤摩擦時的聲軌,在這幾轉規律的摩擦聲中,我的心會開始變得很安靜很安靜,可以空下來迎接歌聲裡迷人的魔術。
開始唱歌了!
家裡有早期文夏的專輯,有尤雅的「葡萄成熟時」,當然少不了鄧麗 君和鳳飛飛這些膾炙人口的大歌唱家,音樂和歌聲是最容易深入人心的魔術了!爸爸愛聽歌的雅興也豐富了我的童年,家裡總有優美的歌聲不停地縈繞,音符的世界裡,有回憶、有想像、有充滿了故事的迴盪,悠悠轉動在微風中,可以存留在腦海中至今。
李臨秋是台灣的第一詞人,據說「望春風」是台大的第二校歌,「望春風,傳情,傳族聲,傳萬世;補破網,補情,補民心,補人間。」
事實上,當初李臨秋創作「補破網」這首歌的初衷,其實是因情場失意而寫,應該算是一首「失戀歌」,目的在喚回情人的感情。戰後不久,李臨秋相當仰慕一名女子,兩人卻在農曆七夕那天吵架,不歡而散,回到家,懊惱不已的李臨秋就寫下這首歌,並拿給好友王雲峰譜曲,試圖挽回這段感情,歌曲寫好後,李臨秋還聘請樂團和歌手到這名女子住處演奏,唱出這首「補破網」,希望女子能夠回心轉意:
「看著網,目眶紅,破甲這大孔,想要補,沒半項,誰人知阮苦痛,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為著前途潛活縫,找傢俬補破網。」
這一補,果然將兩人的嫌隙給補了起來,兩人合好如初。
1948年春節期間,台北市迪化街「永樂座戲院」舉辦「春節會員遊藝會」,由「永樂勝利劇團」演出「破網補情天」舞台劇,這首《補破網》,便是這齣舞台劇的主題曲。這首《補破網》經常被用來隱喻國民政府來台,此時正值二二八大屠殺大整肅之後,台灣人民一個個像動了聲帶切除手術的狗,不會叫了,文化工作者發聲也像是閹割過的太監,整個台灣社會已經「破糊糊」。由於歌詞中「漁網」和「希望」的台語音相同,意指需要全國同胞大家提起針線,一針一針,共同來縫補社會的破網。
這齣舞台劇在全台公演,後來,李臨秋的表兄陳守敬出資將這齣舞台劇拍成電影,片名就叫「破網補情天」,影片中延用這首《補破網》做插曲,卻被新聞局以《補破網》的歌詞過於灰色予以禁演,除非修改歌詞,為了不讓表兄的資金血本無歸,李臨 秋勉為其難地寫了第三段歌詞,用「今日團圓心花香,從今免補破網」來作喜劇性的收場,迎合新聞局的要求,這部電影才得以解禁上演。
據李臨秋的第六個兒子李修鑑表示,李臨秋晚年時,看著社會的亂象,覺得這首歌用來控訴執政者的不義也相當貼切,只是在他生前,不喜歡人家唱第三段歌詞,因為在第二段歌詞中「全精神補破網」已經跨越了「看著網,目眶紅」的失意,對未來充滿著希望,至於為迎合當政者的第三段「魚入網,好年冬」,實在是畫蛇添足。
找到了那天在大稻埕公園裡桃花鄉的由來:1938年離開「永樂座戲院」後,李臨秋曾出資拍攝電影,成立「永樂影業社」,當時,台灣沒有拍攝電影的設備,電影都採港台合作,演員各半,在香港拍攝完成後,再運回台灣放映。李臨秋的「永樂影業社」製作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桃花鄉」,電影相當賣座,李臨秋也把由陳達儒作詞、王福作曲的「桃花鄉」用作電影宣傳曲,只是歌詞因應劇情略有修改,當時電影放映到一半或結束時,演員會隨片登台,歌手也會演唱電影宣傳曲,這部「桃花鄉」捧紅女主角「丁蘭」,每次一登台,觀眾都爭睹她的風采,這首「桃花鄉」也由電影宣傳曲成了流行曲,紅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