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恐慌不如強化主體性

(06-10-2012盧世祥)

來自首爾的報導,指南韓本月下旬將躋身「20-50」國家,亦即人口五千萬、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兩萬美元以上的富裕大國行列,全球現今只6個國家達到此一水準。這一消息,加上南韓前此已完成與美國、歐盟等8個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且將陸續與日本、中國進行洽簽FTA,立即在台灣引發諸多關切,出現所謂「南韓恐慌症」、「望韓興嘆」現象。
馬的否定「特殊國與國的關係」
台灣人喜歡與南韓作比較,基本上不是壞事。兩國從上一世紀中葉戰後致力經濟建設及民主發展,卓然有成,在國際間同受稱讚。在以日本為首的所謂「雁行理論」中,兩國經濟發展採行大致相同途徑,拾級而上,並在紡織、機械、鋼鐵等若干產業有所競爭,也曾彼此觀摩發展策略。政治上,掙脫威權統治之路,兩國在總統直選、國會改革、言論自由、公民自主、責任政治的進展也常被拿來比較,台灣社會不時出現「南韓能、我們不能」的感嘆。
「南韓能、我們不能」的,其實不止「20-50」與FTA。舉例來說,南韓至少與188個國家有邦交,是聯合國會員,前外長潘基文現任聯合國秘書長;它是國際經合組織(OECD)、二十國集團(G20)、東亞高峰會、東協加三等國際組織成員。
同樣讓我國望塵莫及的,它參加這些組織,絕對不必使用諸如「中華台北」、「台澎金馬關稅領域」、「中國台北」、「中國台灣省」等不倫不類的名稱,堂堂正正以「大韓民國」國名或簡稱「南韓」參與,活躍於國際社會。套用近來最夯的「先求有再求好」話說,台灣的國際舞台,不但「求有」的部分不如南韓,「求好」的部分也每況愈下。更糟的,這種顯然被打入「一個中國」的「有」,讓台灣在國際間淪為中國的一部分而難以擺脫,是受盡屈辱的「有」
中國當然是打壓台灣的罪魁。我國自1970年代被聯合國排斥之後,在國際社會逐漸淪為「次國家」地位,也就是有國家之實,卻無國家之名。受到中國阻撓,我國常被拒斥於國際機構之外,即使多方努力而加入,也難以正式國名參與。近年隨著中國崛起,在國際社會影響力大增,我國在國際社會被封殺、矮化而邊緣化的情況日益嚴重。相形之下,南韓在國際社會鮮少受到壓抑,北韓的「流氓國家」形象反有助南韓爭取與國,且隨其經濟實力壯大而擴展在國際社會的地位。
科技代工  優勢全失
不過,造成今天在國際地位的「南韓能、我們不能」,「我們」自己要負最大責任。具體地說,台灣面對國際地位逆境,尤其面對中國崛起,從產業發展策略到內部政治,都未能堅定地維護自己的地位與品牌,以致處境江河日下。
在經濟發展及產業策略方面,近二十年面對全球化及中國崛起的因應有別,導致雙方今日不同景況。上世紀末在南韓致力亞洲金融風暴重建之際,台灣產業卻已掀起「大膽西進」狂潮,從中小企業到科技產業,試圖在中國複製台灣經驗,以降低成本及增大規模為目標,並擴大為國際大廠代工路線,輕忽提升創新及附加價值。「大膽西進」狂潮,不顧「南向政策」、「戒急用忍」的苦口婆心,導致整體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就業與薪資被拉低,企業流失競爭優勢,科技代工既無自身品牌,隨時有被「轉單」風險,且淪為所謂「茅山道士」(毛利三到四%)的地步。
同期間,浴火重建的南韓,走品牌、創新與提升價值之路,即使在文創影視產業也有成就,中國生產及市場只是它全球佈局的一環,而終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更重要的,在全球佈局之路,它以日增的國際地位,明確的經貿策略,於簽定FTA頗見績效,它是唯一與歐盟、美國都完成FTA的國家。它舉辦奧運、世足賽、G20、亞太經合會(APEC)高峰會等國際盛會,也非台灣所能望其 項背。
政治方面,中華民國或台灣是應維護的國家品牌,面對中國威脅所帶來的困境,朝野理應合作反擊,把矛頭對準打壓台灣的根源,並爭取國際支持;現實上,卻因國共聯手而敵我關係錯亂,正中中國下懷,把台灣打成「沒有品牌的國家」,「香港化」指日可見。尤其馬英九,是唯一把國家打入「兩區」之一而自我否定的總統,其前任不論提出「一邊一國」、「特殊國與國的關係」、「革新保台」或「漢賊不兩立」,都堅持維護國家名號。
馬的否定國家品牌
台灣社會也有怪象。堅持「有品牌的國家」,天經地義,台灣社會卻有不少人拒絕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對國家品牌遭到打壓,習以為常,以致連陳雲林這種中國C咖前來,國旗國號官銜一概見收。社會上對國家品牌自我否定者眾,馬英九作踐國家主權地位乃肆無忌憚,台灣在國際間淪為「中國一省」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如今,外交休兵當道,為台灣正名、加入聯合國等努力少人聞問;相較於南韓上升耀眼的國際地位,「南韓能、我們不能」事例今後只會更多。


版主:20-50俱樂部」的國家,目前有日本(1987年)、美國(1988年)、法國和義大利(1990年)、德國(1991年)、英國(1996年)等6個已開發國家。以購買力評估為準,南韓國民收入早在2010年就達到29997美元,高於同期的義大利(29480美元),接近日本(33885美元)和法國(33910美元)。